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央企负责人会议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央企负责人会议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志平:企业成长的逻辑

来源:中国企业报  

宋志平:企业成长的逻辑

(上接第十六版)

坚持央企市营追求包容性成长“短短几年内,中国建材重组了225家水泥企业,大家都其乐融融,没有一家‘反水’。”

记者:企业应如何处理与竞争者的关系?大企业的发展是否会挤压中小企业的成长空间?

宋志平:从目前的市场竞争形态来看,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已经转变为竞合关系,“红海时代”也迈入“蓝海时代”。在尝到恶性竞争带来的苦果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主张友好适度的竞争。同行之间不能把打败竞争对手作为目标,而是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行业市场,保证共生环境,在行业的发展中获得企业自身的效益和发展,这是一个思维定式的转变。

大企业在成长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只有中小企业生存得好,大企业才能有良好的服务和外包,并获得丰厚利润和健康发展。同样,“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大企业的强大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大企业应该留一部分市场给中小企业,这样也能集中精力做好主业,形成真正产业链和价值链,努力营造新形势下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记者:大企业追求市场占有率和集中度,是否会形成行业的垄断?

宋志平:一方面,企业大并不一定意味着垄断。当前我国大多数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是企业过于分散、集中度低。以水泥为例,发达国家前10名水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60%—70%,而我国前10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只占25%。中国建材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泥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15%,现阶段我国的水泥价格从历史和国际上来看都处于低位,目前不可能构成垄断。另外,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反对不正当竞争,既要反对垄断又要反对低价倾销,尤其是后者可能会带来系统的巨大破坏,因为超低价的恶性竞争模式往往导致资源的破坏和产品的掺假和伪劣,对质量事故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方面,市场占有率高不一定会伤害消费者。中国建材的石膏板产品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但价格多年来一直保持平稳,而且也是全世界最低的。我的理念是企业要盈利,但要合理和适度,学会自律,这对企业自身和长远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也保障了客户能得到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记者:如何处理企业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宋志平:企业要把自我成长融入社会发展之中,成为社会发展和谐健康的力量。央企应肩负起应有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追求包容性成长。中国建材的包容性成长主要通过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竞争者和谐、与员工和谐的“四个和谐”来实现,把企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以及与竞争者共生多赢作为发展理念,努力做创新绩效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社会责任型的“四型企业”。

记者:中国建材集团在联合重组过程中如何实现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合作?

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展开联合重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央企市营”的动力机制。央企市营,即在坚持央企国有企业属性的同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其包含五个核心内容:一是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二是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四是公司内部机制市场化;五是依照市场规律开展企业运营。“央企市营”在中国建材联合重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了央企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带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全新道路,为深化我国国有企业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重要的样本。“央企市营”机制也得到了中小企业的欢迎,例如中国建材重组了225家水泥企业,大家都其乐融融,没有一家“反水”。

一些人习惯于把央企与民企对立起来,中国建材集团提出了“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等于企业的竞争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融合模式,并用企业的实践证明,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作共生的关系。中国建材作为拥有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各项优势的大企业,在联合重组过程中,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引擎作用,用市场化方式把央企的品牌价值、资金实力、先进技术、管理优势与民营企业的活力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破解了产能过剩行业与充分竞争领域中企业如何成长和怎样盈利的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并且为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