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开局·世界一流 远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开局·世界一流 远见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国家扶植是必要的,但主要还是应该通过市场来实现。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曾经集中国家力量全力发展重工业,当时是从无到有,而且受到西方封锁,是有必要的,但也有许多教训。现在是开放时代,主要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

一流目标应通过市场来实现

专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专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帆一流目标应通过市场来实现

杨帆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利用国家力量支持大企业,特别是长期扶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这是发展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的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12月14日,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帆如此表示。

大而不强仍是企业面临的问题

《中国企业报》:当前,尽管全球整体经济环境处于低迷时期,中国经济仍在稳步发展中,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于“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您是如何看待的?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算是世界一流企业?

杨帆:我理解的“世界一流”,是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科技标准,提出概念产品,让世界其他国家追随的一种状态。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出于什么考虑?

杨帆: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全面提升。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大大提高,不少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究竟立个什么样的目标和标准,这就需要有一个参照,“世界一流企业”便应运而生。

《中国企业报》:2011年,中国内地共有58家公司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比上一年增加了15家公司,这是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8年上升。如果计入香港和台湾的上榜企业,中国的上榜公司数量将达到69家,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133家)。您觉得这说明了什么?

杨帆:《财富》500强主要是按营业收入排序的,中国的上榜公司数量达到69家,这说明中国企业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和当年的日本有点像。日本的银行曾经囊括世界前10位大银行中的九名,但不能保证它不发生泡沫经济。

规模大有时还可能是经济泡沫或者政府刻意扶植的结果,不能说明就一定强,大而不强仍是中国很多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尤其是我们不能重蹈日本的覆辙。

《中国企业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也许对大型跨国企业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对于中国企业呢?国家的一系列相关举措,对其实现“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有何帮助?

杨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国家扶植是必要的,但主要还是应该通过市场来实现。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曾经集中国家力量全力发展重工业,当时是从无到有,而且受到西方封锁,是有必要的,但也有许多教训。现在是开放时代,主要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

早期国家保护是需要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难以升级,是可以采取一定保护措施的。在相对比较优势论下,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可以根据相对优势进行交换,双方获利,如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以促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但是,比较利益是动态的,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靠国家力量,以关税或进口配额作为工业化起步措施,仅依靠市场力量无法实现比较优势升级。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给企业更多自主权,让其在国际市场经济大潮里去竞争。有的企业没有国家的支持,但企业自己也做得很好,比如说三一重工。

《中国企业报》:您在作客“文化大讲堂”时建议大家“可以去买科技股股票”,在你看来,高科技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在实现“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上是否更有优势?

杨帆:高科技企业是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市场预期相对会比较有优势,其股票在这种良好预期下,会有比较好的走势。目前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国际上并不占优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以市场换技术不可能培养自主开发能力

《中国企业报》:中国企联的领导多次提到,中国的跨国公司还处于初级阶段,要走向世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还有很多路要走,您认为我们还有哪些差距?

杨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是粗放型的,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低价格和数量推动,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价值小,质量低,缺少名牌。

中国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严重挑战。劳动力竞争优势不仅是低工资,而且表现在与资本、技术和知识产权结合的程度上。熟练劳动与资本配合,就是劳动———资本密集型,这类产业应该成为中国比较优势升级的基础。

实际上,中国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关键生产环节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建筑业、公路水运、交通、铁道、船舶、机械、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医药等15个行业,普遍技术水平比国际落后5—10年,有的落后20—30年。在产业组织方面,企业小形不成规模效益;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差,技术水平低。

如传统支柱产业纺织业在原材料开发、产品生产和后整理、生产工艺和款式,处于国际中等水平。初加工能力过剩,深精加工能力不足,高附加值最终产品少;出口产品以量取胜,出口数量世界第一,出口金额世界第四,价格只有法国的1/4。化纤品种比国际水平差10—15年。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只有15%—20%的设备属国际先进水平。宝钢、鞍钢、首钢和武钢四大集团,销售额的总和只有新日铁的63%。

从一般劳动密集型升级,到熟练劳动,资本密集,再到技术密集,继续发展比较优势,就遇到国际资本的技术品牌垄断。我们通过对中国7个产业(程控交换机、数控机床、芯片、软件、钢铁工业、轿车)的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发现,合资外方给我们的技术,是成熟期、开始衰退的技术。以市场换技术,根本不可能培养自主开发能力。

国家设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受到外资和进口设备的严重冲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有2/3依靠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是进口的。

控制行业标准成为最根本的国际竞争

《中国企业报》:在您看来,走向“世界一流企业”的路径有哪些?

杨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发展到劳动资本密集型,需要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发展。有先进技术创新,有独立知识产权,主导行业技术标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企业势所必争,绝不能够满足于为外国公司加工装配。

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扩张的基础,他们控制世界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工艺技术,不断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成为提高竞争能力、争夺全球市场份额,最终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利器。特别是控制行业标准,成为最根本的国际竞争。

中国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独立知识产权,创造企业品牌,这些比较优势都不是企业自身力量能够形成的。必须破除对外资的依赖,以国家扶植民族产业的技术标准和品牌。基本办法是发展国防与股市创业板。

有人反对自主开发,理由是投资太大,不如合资。实际上中国在开发方面很有优势。蜂窝式移动电话,国外开发用8亿美元,中国用7000万元人民币。国外开发程控交换机用1亿美元,中国用1000万元人民币。长3甲火箭开发费用为国外的几十分之一。做羊绒衫需要的羊绒分梳机,中国开发费用是意大利的1/10。

在高科技领域研制新产品的费用没有外国公司说得那么大。西方的研发费用是多少美元,中国用多少人民币,是西方的1/6。原因何在?人力资本费用低和后发优势。

关键问题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割裂全国市场和民族产业,中央政府如果不能以中央权威打破地方政权的阻碍,允许先进企业跨地区兼并落后企业,那么,“全球化,市场化”的兼并就会发生:外国公司和国内一些企业联合起来,打垮国内的著名品牌。中国不应该反对国家保护,而应该反对地方保护;不应该反对民族产业,而应促进国家和民族有规模效益企业的形成,在每个骨干产业里都应该有一两个。

《中国企业报》:您曾经提过“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大国超级大产业竞争”。大国在经济方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保护,支持和直接建立“超级产业”而进行的。应该怎么样理解这个说法?

杨帆:战略产业又称为超级产业,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其巨大规模、巨大投入,产生效果所需要的巨大空间(经济意义上的市场空间和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主要来源与体现,成为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槛。超级产业是以国防产业为核心的:包括核、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常规武器等,不仅集中了最大量的高、精、尖技术,而且具有全球化的规模。

以国家力量支持战略产业,培养动态比较利益,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接近饱和,中国有40%的储蓄率,每年40000亿元人民币的巨大固定资产投资,如果继续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马上过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