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鄱阳湖“一湖清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永棠
用活鄱阳湖“一湖清水”
自古以来,临水者自有其长。拥有1000多公里湖岸线的鄱阳湖流域,就是一个因水而灵、因水而秀、因水而风雅、因水而滋润的地方。站在全球生态圈上看,可以说,整个世界的生态,如果离开了中国鄱阳湖的参与,也将黯然失色。这足以说明鄱阳湖在中国和世界河流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2009年12月12日,一项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公布,让“一湖清水”成为江西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词。
宋代文人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写的就是鄱阳湖胜景。鄱阳湖,这个哺育了红土地上无数儿女的“母亲湖”,从来没有像最近这两年来被如此深切地感恩、深刻地认识、深入地探究。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是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西的殷殷嘱托。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是一项考验江西人民智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向世界展现中国创新能力的“试验场”。
绿色生态是特色,赶超崛起是核心。今天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约60%的经济总量。已有40多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金融机构与江西签署了联合建设鄱阳湖生态有关战略合作协议,共签订项目、资金和政策等重大支持事项224项的成果。两年来,江西省争取到7家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获准建立3个出口加工区和1个保税物流中心;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通过验收……
一系列的数据可以说明的是这两年来迫切的心情和扎实的努力,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切实保护好“一湖清水”,两年来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建设了一批重大生态环保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让鄱阳湖的生态越来越好的同时,也让在项目区内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朝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由于历史原因,江西省产业发展以资源粗放型为主,产业规模较小。为此,江西省必须借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优势,科学发展低碳生态、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全省产业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眼产业制高点,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目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第一产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第二产业也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相对薄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大产业的发展比例不尽合理。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大力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旅游产业。对湖体核心区来说,它是最有可能实现在保护“一湖清水”的同时,对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产业。
可以说,抓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升级,就抓住了江西发展的关键,昂起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龙头”。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不只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环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种内涵有机统一的可持续的发展。为了这种和谐,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舍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江西正是这样做的。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华丽转身,“生态”成了投资企业必须越过的门槛。
刚满两周岁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有很长路要走,两年来的奋斗和成就也让我们更坚定了方向,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崛起之路,走一条造福子孙后代的崛起之路,走一条孕育着美好希望的崛起之路,是鄱阳湖人民奋斗的目标。
浩渺鄱阳湖,奔腾赣江水,生态让江西充满生机和希望。呵护“一湖清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殷嘱托,也是江西对世人的承诺。这片红土地上的4400多万江西儿女,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效来兑现这一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