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逸夫图书馆;
中学名叫逸夫中学;
大学有栋逸夫楼;
看病来到了逸夫医院;
影院里放映着“邵氏兄弟”出品的影片;
打开电视看到的是TVB剧集;
……
这并非巧合,而是许多普通中国人的经历。
邵逸夫带给中国人的印记就是这么简简单单———但却无可替代。
2011年12月31日,104岁的邵逸夫将卸任TVB董事局主席。从此正式退休。
邵逸夫:105岁才退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
邵逸夫:105岁才退休
紫金山天文台命名“邵逸夫星”
2011年12月8日,一个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人群的社交网站在官方微博上发文:“六叔,我们所有在逸夫楼学习过的孩子向您致敬!”
“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这是邵逸夫说过的一句话,如今已成名言。
在中国,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常常可以找到共同点,那就是在他们曾就读的学校里都有一座“逸夫楼”。无论是逸夫楼、逸夫中学,还是逸夫体育馆、邵逸夫图书馆或者逸夫医院……同一个名称下,是一位传奇企业家勤勉慈善的拳拳之心。
这一切来自于同一个人:邵逸夫。
邵逸夫的传奇不仅在于他的身家财富,还包括他的慈善之心。
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岁月中,邵逸夫所展现出来的谋略智慧和乐力慈善,值得一代代中国企业家学习效仿。
2008年5月15日,邵逸夫第一时间向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并且坐着轮椅参加了香港艺人的捐款赈灾晚会,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灾区受灾群众的关心。而此前因为身体原因,邵逸夫已经久未公开露面。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六叔(因邵逸夫排行老六,故被称为六叔)的慈善形象深入民心。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同年,邵逸夫向敦煌莫高窟捐款1000万元,用于保护敦煌壁画的玻璃屏风和铝合金窟门的安装。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唯有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1985年至今,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2006年,邵逸夫一次性向教育部捐出两亿元。配合中央政府开发大西部的国策,邵逸夫的教育捐款近年来主力捐助西部省份,包括吉林、甘肃、新疆、重庆等。在吉林,自1994年以来该省屡次获得邵氏捐款,合计近7000万元,用于兴建延边大学和大、中、小学校等院校的设施建设。在甘肃省,邵逸夫自1994年向该省捐款1亿多港元,令该省近200间大、中、小学受惠。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如是说。
“香港一个邵逸夫,大陆多少逸夫楼?”这是一位网友发出的疑问。时至今日,关于逸夫楼的精确数字因为太多而无从计算。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币,在内地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达到数万座,遍布大江南北。几乎各地可见的“逸夫楼”,已经成为很多学校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
邵逸夫还不顾耄耋之躯,多次亲临祖国各地视察捐赠项目。此外,他在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都有巨额捐赠。
邵逸夫被视为“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第一人”,堪称最慷慨的影视娱乐业大亨。
“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上,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邵逸夫曾这样说道。
1990年,为了致敬邵逸夫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国内第一次以当代人物给小行星命名。
2008年4月,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揭晓,邵逸夫被授予
“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这是中国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该奖项是由民政部组织专门评选委员会多次研究讨论,同时全国1300多万网民通过网络参加了评选投票。邵逸夫的获奖实至名归,同时他也是获得“中华慈善终身荣誉奖”的第一人。
2011年12月8日,邵逸夫卸任消息发布后的第二天,一个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人群的社交网站在官方微博上发文:“六叔,我们所有在逸夫楼学习过的孩子向您致敬!”微博引来许多网民的热烈回应,彼此陌生的人们说着相似的话,诉说着他们各自记忆中的逸夫楼。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企业家能够将慈善做到像邵逸夫这样“深入人心”。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邵逸夫说。
邵逸夫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乐此不疲,他认为“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这位颐养天年的百岁老人用一生证明了这句话。
香港电影黄金年代一去不回
2011年12月31日卸任日期到来之前,邵逸夫还不算是真正的“退休”。2012年1月1日起,105岁的邵逸夫才将正式开始他的退休岁月。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股东身份出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又称无线电视,以下简称TVB)董事局主席。
2011年12月7日,TVB董事局正式对外宣布,现年104岁的邵逸夫将于今年12月31日卸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
这一切早在上月的TVB台庆活动上就有端倪。邵逸夫没有到场现身,这是44年来的首次缺席台庆。往年“六叔”就座处换成了继任者———71岁的梁乃鹏,这位看起来垂垂老矣的长者竟比邵逸夫还小了33岁。
1980年到2011年,跨越两个世纪,百岁邵逸夫开创了属于他的邵氏时代。
邵逸夫1907年出生于上海,受教育于美国。1924年,长兄邵仁杰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逸夫中学毕业后即加入公司,随三哥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负责开拓外埠发行以及电影拍摄工作,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天一迁往香港发展,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新纪元。
1957年,50岁的邵逸夫只身赴港创业,以32万元买下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出产了1000多部电影。在日本、泰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当年风靡亚洲的影星无不出自邵氏门下。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明星制度,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邵逸夫开创邵氏电影王国,经历了电影史上不同时代的演变,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
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与人合资创办香港首间商业无线电视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两年后正式启播,邵逸夫出任常务董事。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邵逸夫不顾遭人非议和批评,执意收缩电影业务,转投无线电视。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股权,成为最大股东。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两家电视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提高了“无线”制作剧集的质量,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TVB经营的翡翠台,自1967年11月19日开播以来,一直处于香港电视频道中的收视领导地位,是香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1年,邵逸夫主持开设了无线训练班,由此诞生了香港演艺圈的“黄金一代”。邵逸夫的实力远非培育影视创作及表演人才,他更以果断而霸道的商业策略,成功打压了其他几家竞争的商业电视台。如今,TVB是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华语传媒,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每10个香港人就有8个人在黄金时段收看TVB翡翠台的节目。至今,香港相当一部分观众只看翡翠台一家的节目。
缔造了香港影视黄金时代的邵逸夫是一个“有宁波地域色彩及香港打拼历史”的传统商人。这双重身份令邵逸夫“懂得捱”和“能吃苦”。邵逸夫的“悭吝”一如他的慷慨慈善,早已传为佳话。创业时期的邵逸夫曾经连剧务去外面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也拒不批准,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才1毛钱。导演张彻这样回忆上世纪60年代的邵逸夫:“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在70年代,邵逸夫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片子。甚至直到古稀之年,邵逸夫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
2011年3月31日,由“壳王”陈国强牵头的财团从邵氏手上取得TVB26%的股权。同时,邵氏基金已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馈赠完成后,邵氏基金的持股比率降至3.64%。
邵逸夫于花甲之年创办TVB,40多年来干劲冲天,被誉为“香港精神”。在不少港人看来,2011年12月31日卸任日期到来之前,邵逸夫还不算是真正的“退休”。2012年1月1日起,105岁的邵逸夫才将正式开始他的退休岁月。
现年104岁的邵逸夫,堪称世界上最年长的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作为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邵逸夫的卸任对TVB并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由他所缔造的邵氏时代就此落幕。
与邵逸夫一起退隐的,或许还有香港电影一去不回的黄金年代。
邵逸夫的百岁人生
190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原名邵仁楞,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
1926年:中学毕业后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
1928年:赴南洋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30年: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集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
1957年:从新加坡正式来香港发展,接管邵氏公司业务,建立清水湾影城;
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
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
1965年:与利孝和、余经纬等创办无线电视台,于1967年11月19日开台启播;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上的成就;
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BACHELOR,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1980年:以无线电视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制作;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旧金山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在社会公益方面所做的贡献;
1997年:在美国拉斯韦加斯迎娶方逸华,时年90岁;
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
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授予100万美元奖金;
2006年:获台湾金马奖颁终身成就大奖,香港电影金像奖颁世纪影坛大奖;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50周年,邵逸夫迎来百岁诞辰;
2011年:12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正式对外宣布,现年104岁的邵逸夫将于12月31日卸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非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下辖行政委员会成员的职务。
邵逸夫奖:东方诺贝尔
2002年11月15日,一个发生在香港的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时年95岁的邵逸夫捐资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
邵逸夫奖设有3个奖项,分别是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以及数学科学。每年颁奖一次,每项奖金100万美元。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
2004年9月7日,第一届“邵逸夫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2011年6月7日,第八届邵逸夫奖揭晓,来自世界各地的7位科学家获此殊荣。由2004年至今,全球共有43位卓越科学家曾获“邵逸夫奖”。
“邵逸夫奖”宗旨是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获得突破成果和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原则是不论得奖人的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邵逸夫说,这是他对“邵逸夫奖”宗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