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公司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滦转型文化先行

让文化积极引领企业转型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转型发展重要支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文学

让文化积极引领企业转型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转型发展重要支点开滦转型文化先行

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中)到开滦集团调研考察,张文学(左二)陪同

老唐山风情小镇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及音乐喷泉广场

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文化产业良好发展势头的开滦集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积极引领企业转型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从而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开滦的一项战略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初具规模。“十二五”开局之年,开滦所着力构建的“一基七业一区”产业发展新格局中,文化产业正在成为重要战略支点,其目标已经锁定未来五年建成“中国矿业文化产业园区”、“世界一流矿业文化基地”。

对于企业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开滦集团的领导班子有着深刻的认识。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开滦集团积极探索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开滦集团将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积极引领企业转型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

挖掘企业优质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环,已经被提上日程。开滦以此为契机,对企业优质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0月24日,开滦集团领导班子就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随后,开滦集团党委又召开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负责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座谈会。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开滦集团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目前,开滦集团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通过深入学习领会,把广大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开滦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很好的发展基础和经验,要在此基础上,对照全会《决定》要求,适应企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将开滦集团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开滦将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积极引领企业转型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举措,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要按照开滦集团2012年经济工作研讨会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重点项目上取得新突破;要加大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组织结构、优化管理机制,推进开滦文化产业真正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要把握历史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好政策,多方争取支持,提高自身经济运行质量,尽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承担起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

继续发扬“特别能战斗”精神张庆黎书记此次调研还对开滦提出了新的希望,希望开滦继续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新的辉煌,为建设经济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11月2日,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首次来唐山调研就来到开滦集团,到矿井深处看望煤矿工人,这是对开滦广大员工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

张庆黎书记在开滦考察调研时强调,开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是开滦工人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凝聚起来的企业精神、创业精神,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骄傲。开滦确实不愧为“中国北方民族工业摇篮”、“中国近代煤炭工业源头”。

开滦作为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企业,经过一百多年演化、嬗变,在转型发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屹立于国企之林,其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恒久发展的宝贵动力源。

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铸就了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品格。民主革命时期,开滦工人阶级争人权、反压迫,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五矿同盟大罢工”;抗日战争时期,以节振国为代表的开滦矿工,以大无畏的民族气节,谱写了刀劈鬼子兵等壮丽史诗;新中国成立后,开滦矿工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为国民经济“出了力、立了功、救了急”。全国工业战线“学大庆、赶开滦”,使开滦闪耀着共和国骄子的光环;开滦也是全国劳模诞生的摇篮,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劳动模范;开滦曾历经唐山大地震、特大透水淹井等数次困厄和突变,承受过许多巨大压力,但始终给人以战胜困难的豪迈。

百年开滦所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弥足珍贵:中国第一佳矿、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铭刻于中华世纪坛,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的企业精神获评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之一。

现有的物质资源总会枯竭,唯有生生不息的文化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企业内部,开滦经常强调:“光荣属于历史,现在决定未来”。而开滦优秀的文化基因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纽带,要使开滦这个“百年老店”焕发青春、永续辉煌,必须走加快调整转型之路,用开滦优秀的文化基因支持战略,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张庆黎书记此次调研还对开滦提出了新的希望,希望开滦继续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新的辉煌,为建设经济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开滦一定认真贯彻落实张庆黎书记的指示精神,把开滦集团的事情做好,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发展,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开滦集团应有的贡献。

发挥优秀文化基因作用当开滦找到历史品格与时代感悟的结合点时,开滦就找到了企业新时期的价值取向:开放的胸怀,报国的责任,兼容的品质,创新的激情,争先的气魄和“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这些优秀文化基因,不仅是开滦过去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伟大业绩的精神支柱,也必将成为开滦做大做强、再铸辉煌、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动力之源。

但是也应该看到,跨越三个世纪的开滦,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在由内向外、由封闭到开放、由熟悉到不熟悉、由低风险到高风险的变革中,势必会产生文化的碰撞和价值理念的冲突。旧有惯性思维的束缚、资源扩张后的文化融合问题、战略发展中的文化支持问题都将显现出来。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开滦集团明确了企业文化创新的方向,那就是:由管理控制型文化向开放融入型文化转变;由基因驱动型文化向战略主导型文化转变;由企业文化建设向企业文化管理、实施经济文化一体化战略转变。由此,也确定了工作重点,那就是:以新的战略为导向,构建推动转型发展的企业文化执行系统。通过重塑企业文化,大力破除封闭、僵化、保守、拖沓、短视等一切不利于战略实施的文化滞障,大力弘扬开放、创新、诚信、和谐、共赢、执行、尽责、服务、效率等一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优秀文化,让弱势文化变强大,让零散文化变系统,让病态文化变健康,让先进文化变卓越,使企业文化更好地引领战略、服务战略、支撑战略。

面对市场经济中企业必须通过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调整转型是百年开滦做大图强的必由之路,开滦新时期企业文化服务并推动、支撑企业的战略转型。通过价值理念的宣贯、传播、深植、固化,目前,开滦集团上下形成了用新文化、新理念推动新战略的浓厚氛围,广大干部员工在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价值追求、行事作风和推进措施等方面都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基业长青,员工幸福”、“举力尽责,强企富民”、“说了算、定了干,落实责任抓兑现”、“争第一,做唯一”等目标愿景和价值追求已深植广大员工心中,成为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的强大精神力量,百年开滦成功地踏上了转型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崭新活力。

把文化产业作为企业战略支点之一“十二五”开局之年,开滦传统煤炭产业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新兴产业的支撑力量日益凸显,开滦构建了“一基七业一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开滦正在形成强大的发展支撑力,在开滦集团“十二五”战略规划中,开滦把文化产业作为企业战略支点。

开滦集团把文化产业作为企业战略支点之一,有着历史和现实、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多重考虑。

由于历史久远,开滦现有国家一级文物48件、二级文物72件、三级文物326件。开滦典型、稀有的历史文化,是前辈先贤们留下的重要遗产和宝贵财富,为开滦调整转型,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独有的基础条件。

开滦的转型首先从战略层面转型,以战略转型引导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转型,而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企业文化转型。如果把企业战略比作一列前行的火车,企业文化就是这列火车的引擎,是驱动思想变革、理念提升、管理创新、产业升级、习惯转变等诸多战略支撑要素的根本动力。

近年来,开滦集团按照“开放融入,调整转型,科学发展,做大做强”的战略方针,以企业文化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为百年开滦基业长青注入了不竭动力。

“十一五”期间,开滦集团把文化产业作为“一基五线”战略中重要的产业来抓,高起点、高品位、跨大步地推进,初步形成了规模,成为开滦企业转型发展中的新亮点。

“十二五”开局之年,开滦传统煤炭产业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新兴产业的支撑力量日益凸显,开滦构建了“一基七业一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开滦正在形成强大的发展支撑力,在开滦集团“十二五”战略规划中,开滦把文化产业作为企业战略支点。

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极大提升了开滦的软实力。这个过程,也令开滦文化的金字招牌更加夺目。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已经成为介绍矿业历史、矿业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唐山市、开滦集团的一张精美名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唐山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践行了“举力尽责,强企富民”核心价值观。

开滦集团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实际,谋划制定企业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形成指导工作推进的系统化思路;把握重点,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创新载体,不断打造富有特色、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各项文化。

(作者系开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相关开滦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经验

一是构筑共同愿景,发挥目标愿景的感召力。开滦集团以企业战略蓝图为导向,提出了具有感召力的共同愿景———“基业长青,员工幸福。”强调企业的根本使命和不懈追求,就是把开滦建设成为持续繁荣的伟大企业;就是不断提高开滦员工的幸福指数。这一愿景表达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同步最大化的内涵,使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成为广大员工心中一股深受感召、衷心认同、齐心共筑的强大力量。

二是重塑企业价值观,发挥价值理念的导向力。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中,进一步丰富核心价值的内涵,形成了“举力尽责,强企富民”的新时期开滦人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举力尽责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在举力尽责中实现目标、体现价值,在举力尽责中创造财富、获取利益、强盛企业、富裕员工,打造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三是打造开滦金字招牌,强化百年品牌的传播力。在集团文化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提出了集团文化建设“五个统一”的原则,即: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目标愿景和企业VI的统一。与此同时,以资源型企业转型要在全国领先,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转型企业为目标,强力打造煤化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开滦新时期转型发展的三大品牌,大力树立绿色开滦、文化开滦、平安开滦、和谐开滦的崭新形象,提升了新时期开滦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是整合企业行为文化,提高企业文化的执行力。具体做法就是文化的制度化。开滦集团深入整合企业的行为文化,形成了以三个管理平台、一个保障系统为核心的“三加一”开滦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三个管理平台:一是“精细管理、双向控制”现场管理平台;二是市场化精细管理平台;三是安全文化管理平台。一个保障系统,即准军事化职业行为训练。开滦集团“三加一”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化由理念层面向管理实践层面转换,为企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开滦集团“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系列目标

从今年到2015年,开滦集团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六大系列目标:

———建成完善的旅游文化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开滦集团特有的文化符号、品牌形象、核心价值体系和高端产业运营体系等;

———文化旅游产业核心项目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一、二期成功运营,该项目总投资将达到55.32亿元。在此基础上,内联外扩,整合融合,文化旅游产业链日益健全;

———培育多个具有盈利能力的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一个辐射人文、旅游、休闲、演艺、会展、地产等多个行业复合型业态;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园区和令人神往的旅游目的地;

———形成涵盖文化旅游、影视制作、广告会展、文娱演艺、网络传媒、出版印刷、酒店服务、休闲健身、旅游产品研发及旅游地产开发等方面的开滦文化产业格局;

———开滦文化产业和旅游景观地产开发升值,在开滦集团营业总收入中占有重要比重,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共同形成开滦集团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实现上述目标,开滦集团将分三步走:

今年起至2012年,是“开创发展期”。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形成相当规模和档次,成为北方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园区,引领北方工业旅游潮流。二期“老唐山风情小镇”基本建成,并向社会开放,形成开滦独特的文化产业品牌,工业文化旅游链条日趋完善。

2013年至2015年,是“丰富发展期”。开滦工业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并发挥效应,开滦工业文化旅游链条从内涵上进一步提升,从外延上形成环京、津、冀、晋、辽等省市的环渤海工业文化旅游网络,跨地域旅游线路完整定型,文化产业衍生品有较大发展。

2015年以后,是“提升发展期”。开滦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复合型业态日臻完善,文化休闲、旅游、商业开发强势发展,形成开滦集团新的经济增长极。开滦文化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拉动唐山、乃至全省工业旅游文化引擎的产业集群。“开滦———中国的鲁尔”,在全国产生著名品牌效应。

到“十二五”末,开滦集团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源和新的增长极,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双丰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