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积极财政政策隐藏的风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冯立果

警惕积极财政政策隐藏的风险

从我国11月宏观经济数据看,CPI和PPI指数分别回落至4.2%和2.7%,说明历时14个月的“控通胀”任务已经完成;而11月PMI指数为49%,32个月以来第一次跌破荣枯线,汇丰的PMI指数更低,只有47.7%,尤其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回落到50%以内,显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滑风险。从国际上看,美国经济复苏依然脆弱,欧洲正处于主权债务危机的紧急救治当中,日本经济增长仍困难重重,新兴经济体也在控通胀中抑制了经济增长速度。因此,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受到严重打击,全球经济不排除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此时,国内要求实施“财政积极”、“货币宽松”的声音有所抬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指出,2012年我国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显然,“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表述虽然与上次一样,但内涵和方向有本质的不同。而“积极的财政政策”似乎与以往并无本质区别。正因如此,笔者更要提醒,要警惕积极的财政政策中间隐藏的巨大风险,尤其要吸取2008年至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四万亿投资的重大教训,真正使政府投在“促转型、调结构”上发挥作用。

教训一:投资多,消费少,固化发展模式。从四万亿投资方向和额度分配看,3/4投在了“铁、公、基”领域,包括1.8万亿的铁路公路机场投资、1万亿的地震重建、0.37万亿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0.28万亿的保障房建设,用于民生和企业减负的只有不到2000亿元。通过巨额政府投资,首先带动建筑业,其次带动交通设备制造业、钢铁、有色、煤炭、水泥、石油等行业,在两年时间里带给中国6万多亿的GDP增量,从而使我国经济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用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话说,是用钱堆出来的,是将旧的增长模式的“保增长”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是强化和固化了这种模式。

教训二:高增长错过了最好的“调结构”机会。对于自然界来说,冬天日照缩短和气温降低,植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增强抵抗寒冷的能力,弱小不耐寒冷的株苗会被冻死,大多数害虫也会被杀死。对于经济体来说,长期的高速增长会掩盖长期积累的问题,只有在经济衰退时,那些突出矛盾和不健康因素才会露出水面,也给“优胜劣汰”提供机会。这就是冬天的价值。

纵观世界大规模经济危机时期,均是主要发达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最好时机。而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经济增长高达9%,尽管也存在经济波动,但由于政府调动资源和熨平周期的能力十分强大,30多年来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经济下滑。2008年至2010年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是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以来第一次真正、全面、深刻地体验市场经济的深度调整。但我国迅速推出四万亿投资,使经济迅速走出“低谷”,但却失去了最好的调结构的机会。

教训三:项目规划不合理,失败率高,部门债务高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为了投资而投资。但四万亿方案的出台过于仓促,缺少讨论,因此许多重大项目规划不合理,后续的监督检查难以跟上,信息披露和社会化监督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四万亿投资中间就出现诸多失败的项目。2010年底,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张祥领导的团队经过一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0%的四万亿投资项目宣告失败,而同期的美国刺激经济项目中只有5%的失败率。

更为严重的是,“铁、公、基”领域的政府部门在四万亿带动和刺激下,急剧扩张建设项目,大干快上,进而负债累累。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铁道部负债合计为2.28万亿,10月份以来进入“偿债高峰期”,偿债能力受到质疑,融资能力受限。有数据显示,全国约九成的铁路工程都在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交通运输部也有高达两万亿的负债。大面积停工严重影响关联企业的现金流,并势必造成春节前大规模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

教训四: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和房价高涨。四万亿投资的流动性过剩和间接财富效应,引发了三个结果:自2010年下半年至今的通货膨胀、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2009年以来至今年10月份的房价高涨。尽管发改委主任张平说,四万亿投资没有一分钱进入“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没有一分钱进入股市和楼市,但是进入大型国有企业、进入国有金融机构、进入“影子银行”体系,就存在进入高利贷市场、进入股市、进入楼市的可能,因此仍然是新一轮通货膨胀、产能过剩、房价高涨的巨大助推因素。尤其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房地产“地王”不断涌现,房价仍然保持飙升,是全球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中的“奇迹”。不过,对于在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中央还着重指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显然已经吸取了四万亿的教训,但可能存在新一轮通胀的担忧仍然存在。

教训五:巨额政府投资直接“挤出”民间投资。前两年有关“国进民退”的讨论颇多,其背景就是四万亿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不断收缩战线,给民间资本腾出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民营经济高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基本经验。但是改革30多年后,全国资源利用都已相当充分,因此在超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出台之际,必然就要打破原有的格局。四万亿投资的确出现了在部分领域,尤其重化工领域,存在“挤出”民间投资的现象。这是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务必要注意的。

教训六:巨额铁公基投资影响节能减排,让百姓为错误政策埋单。由于四万亿投资多数都投向了住宅和基础设施,带动大量的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因此四万亿投资对于“十一五”末的节能减排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正因如此,2010年全国各省区为了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纷纷拉闸限电,甚至出现了像河南林州在最冷的1月份停止学校、医院和小区供暖的极端恶劣做法。这是让老百姓为错误政策埋单,绝对是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杜绝的结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