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行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行业
 

2011年12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金融业调整进步的三个阶段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国金融业调整进步的三个阶段

十年前,面对入世及WTO规则,中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和保险一直担忧着“狼来了”,十年过去了,四大国有银行全部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且都在境内外上市,工行、中行则成长为全球前列的银行巨头。

初期:“狼来了”

“担心”是入世初期整个金融业的心态。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眼中,当初对中国金融业的担心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的金融业没有良好的竞争机制,应对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二是对境外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过于崇拜,觉得他们比我们强,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心态;三是金融机构是我国的经济核心,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由国外的金融机构来主导这个行业,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会造成很大威胁;四是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主要关注经济效益,可能引发一些损害市场稳定和经济安全的问题。

对于身处银行业中的人而言,更担心银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表示,对于入世带来的风险,中国当时比较担心,因为不管是从盈利能力、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和存款拨备上,中国银行业都存在很多问题,在实力、管理理念和机制、技术上,中国银行业都不能跟外资银行相提并论。

这一点,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建军看来也是如此。

他表示,当时最主要的担心是,中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不行,银行会在入世后被冲垮。但事实是,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出现,外资银行进来之后并没有竞争过国内银行。

中期:“与狼共舞”

按照开放程度不同,入世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年年底到2006年年底,在五年的过渡阶段中,中国银行业按照入世时的承诺,积极主动实施各项自主开放措施,稳步实施对外开放。第二阶段为2006年年底至今,过渡期结束,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客户限制和其他非审慎性限制,在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

周景彤表示,现在看来,入世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并没有那么大,人们担心的几种情况没有发生,外资银行并没有像当初预料那样火起来。

在他看来,是中国金融业的自身改革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促成了眼下的结果。首先,银行业剥离不良资产,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让四大商业银行轻装上阵;其次,各大银行建立了现代管理机制,比如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功上市,提高资本充足率,在管理机制、理念和技术上、产品和服务上进行创新。此外,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给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十年里,中国建立了多层次银行体系。入世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完成股改,九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以北京银行为首的城市商业银行成功上市。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69家,营业网点19.6万个,资产总额高达95.3万亿元。中国工商银行也一度成为全球最盈利银行;中国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从宏观层面对金融业的发展表达了看法,“加入WTO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宏观政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相一致,金融业发展融入了新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

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3年年底,中国放开对外资保险公司所有业务限制,保险业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成为我国金融系统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2010年,保险公司总资产突破5万亿元,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5万亿元,实现了30.63%的增速,保险赔付超过3200亿元,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而在这十年里,外资保险机构只占中国市场份额2%。中国的保险业并未因开放程度最高而被吃掉。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深有体会。入世谈判时美方要价最高的是保险市场开放,中国在开放许可、战略合作股权比重等方面做了较大让步。当初怕跨国公司资本实力、风险管理技术、产品竞争力强,国内公司会被吃掉,但最终中国企业是在开放度高的情况下获得了成长。合资公司虽然要价很高,但事实证明,有些合资公司的经营状况并非很好。相反,国内保险业快速发展,不仅在国内稳定了市场,还开始走进欧美市场。

未来:竞争+融入+合作

虽然担心没了,也共舞了一段时期,但中国的银行和保险业并不代表与国外的金融巨头们真正对等了,因为某些管理体制与机制的不同,在这十年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金融业逃过一劫。而这些问题难保不会在未来中国的银行与保险业重演。

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温彬看来,未来的挑战还很大,比如中国的银行靠信贷利差,盈利方式单一;一些在外资银行能开展的业务在中资银行还无法开展等。

这一点,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主任高海红也深为赞同。他提醒,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目前不能盲目乐观,我们可以拓展的业务跟国际大银行比还较少。对于有毒资产、衍生产品,我们在金融危机前很少进入,恰恰我们在这种谨慎资本项目开放中受益了。这也提醒我们,入世会带来国际规则的约束,但我们融入要有序,要加速自己的调整,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也需要适当的保护。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过早暴露竞争欲望,量力而行是需要的,否则可能会死掉。目前国内市场的开拓还有很大空间,某些领域还缺少开拓。

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没有造成太大冲击,但郭田勇表示,中国要建立更加完善、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防范风险传导;而且,要成为金融强国就必须重视金融创新,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在国内经济条件、金融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逐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推进资本跨境自由流动等,增强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而建立中国在世界金融领域的话语权。”

在国际上,中国的银行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范建军建议,在资本管制上逐步放开,让银行自己出去扩展业务;在监管方面,可以与其他国家签署备忘录,当出现风险和意外时可以进行援助和协调。

正如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所说,十年前的入世承诺不是底线,未来十年国内还是要继续进行改革。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机构注定是竞争+融入+合作的十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