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产业·公司
 

2011年12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谊兄弟“失血”华谊兄弟核心明星资源的流失被各方解读为品牌控制力和票房号召力的衰减,这也直接影响到其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

华谊兄弟“失血”华谊兄弟核心明星资源的流失被各方解读为品牌控制力和票房号召力的衰减,这也直接影响到其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CNS供图

华谊兄弟的光环正在一层层褪去。

一个致命的新闻是,与冯小刚互为华谊兄弟金牌搭档的影帝葛优12月1日正式签约香港英皇集团。消息一出,从11月29日至12月5日连续五个交易日,华谊兄弟股价累计下跌了11.4%。

而随着范冰冰、黄晓明、周迅、李冰冰、林心如等超一线大牌明星的相继离开,华谊兄弟手中的罗盘似乎变得更沉重了一些。更为不妙的是,该公司今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55%,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2%。伴随业绩下滑的是大股东的退出。

华谊兄弟能否继续稳坐影视界“一哥”的宝座?

业绩下滑光环逝去

一直以来,华谊兄弟都被视为影视界的大腕。除了旗下有不少艺人是一线明星外,发行前的股东构成中,包括冯小刚、张纪中、黄晓明、李冰冰、胡可等在内的50多位明星大腕都出现在其股东名单中。

虽然日前华谊兄弟出来辟谣称葛优并非其旗下签约艺人,他与其他公司合作对华谊兄弟并无太大影响,但市场还是引发不小的震动。毕竟冯小刚是华谊兄弟的签约导演,而葛优与冯小刚合作的电影又一直是华谊兄弟票房奇迹的“大功臣”。

从1997年开始,《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都引领中国电影贺岁档票房市场。到了2008年,《非诚勿扰》再次打破国内票房纪录,公映1个月票房达到3.4亿,而投资仅4000多万元。

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挂牌上市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电影第一股。该股发行价为28.58元。上市当日,以63.66元的价格高开,收盘报70.81,涨幅达147.76%。被称为“整个A股市场的耀眼明星。”

据华谊兄弟招股说明书显示,其注册资本为126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王中军,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当时,王中军拥有公司34.85%的股权,王中磊持有11.01%的股权,两人合计拥有45.88%的股权。

据报道,在华谊兄弟建立之初,出资方的实际控制人均为亲戚关系。不过,这种家族式生意从2005年9月起开始发生转变,华谊兄弟开始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2007年11月19日,华谊兄弟公司大股东开始将股权转让给部分工作人员和影视导演明星,如冯小刚、张纪中、葛根塔娜、梁笑笑、李冰冰、罗海琼等人。2008年2月,华谊兄弟大面积增资扩股,而出资对象清一色为公司员工及签约明星。这次黄晓明、张涵予、胡可在内的50余人受让股份,多的如黄晓明180万股,少的如袁春3万股。

在经过上述两类扩资转股后,华谊兄弟的注册资本从500万元上升至目前的12600万元。华谊兄弟扩容过程也是不断笼络明星的过程。

但今年来,除冯小刚和葛优合作的《非诚勿扰2》贡献了近1亿元的收入外,华谊兄弟再无叫得响的影片推出。艺达传媒宣传总监付伟浩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近两年内地电影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11年全年票房已经超过120亿,正朝着130亿大关迈进。在诱人的数字面前,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影市场影片的惨烈竞争,有些电影不乏几百万的票房。电影市场的巨大风险和不稳定因素是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

今年华谊兄弟的不少电影都处在拍摄期,在2012年将集中上映。预计有《画皮2》、《十二生肖》、《太极》三部曲以及冯小刚导演的《温故1942》等多部大片上映。有分析预计明年收入将提高。

陕西文投(影视)艺达投资有限公司宣传总监付伟浩对记者表示,在电影收益方面,华谊这几年主要依靠冯小刚的电影作品卖钱。拿去年投资1.3亿元(新闻宣传)打造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为例,该影片内地总票房在3亿元左右,如果按照电影票房正常分成来计算,制片方能拿到票房的40%左右,也就是1.2亿元左右,制片方在该项目上仅是打平或微利。

没有了高利润,就难以打动投资商。华谊兄弟身上的绚丽光环正在逝去。华谊兄弟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上升20.32%,但其电影及其衍生收入同比大幅下降41.18%。

加上其旗下艺人也经历了大换血。范冰冰、黄晓明、周迅、李冰冰、林心如等超一线大牌明星相继离开。“明星的流失也是制约华谊的一个瓶颈。”付伟浩指出,众星单飞让华谊品牌价值大幅缩水。艺人的培养不仅需要大量的金钱、人力投入,还需要时间成本。(下转第十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