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行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行业
 

2011年12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前,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保险业也随之开始了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化的漫漫征程。“中国入世谈判最艰难的部分是保险,而且中国入世谈判最后的一个堡垒也是在保险的领域里面完成的,”回忆起保险业最初开放时的情形,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这样描述。

入世十年中外资保险优劣势明显

来源:中国企业报  

入世十年中外资保险优劣势明显

当时的中国保险业,全年保费收入2109亿元,总资产4591亿元,世界排名第16位,在已有数百年历史、资产数万亿美元的国际同行面前显得那样稚嫩,人们惊呼,外资保险“联合舰队”来了,中国保险“小舢板”怎么办?

中资优势逐年上升

对于中国保险业的担心终究没有成为现实。入世十年来,中国保险业不仅成功兑现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放开了对外资保险公司所有业务限制,而且在与“国际舰队”共舞中不断发展壮大。

2004年底,中国保险业结束入世过渡期,率先在金融领域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截至2010年底,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经营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份额为4.37%。

由于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强化监管、完善管理,2002年以来,中国保费收入的全球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截至2010年底排名世界第6位。在经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保险业依然增速不减,2008年,全球以美元计价的保费收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增速为负2%,工业化国家增速为负3.4%,而同期中国的增速是31.4%,在“跌”声一片的世界金融领域独领风骚。

十年间,名列《财富》500强的40多家境外保险公司大多数已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不经意间,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的名字赫然在列,名次也一路向前。

在“引进来”的同时,中国保险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金融市场。2003年,中国人保财险率先在香港上市,成为内地大型国有金融企业海外上市“第一股”,截至2010年底,在境内外上市的保险公司已有5家。“入世十年来,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保险市场基本建立,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日益受到中国社会的重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员这样描述。

外资份额连年下滑

到2005年底,除外资财险不能经营交强险、外资设立寿险公司必须合资且持股不得超过50%等限制外,国内保险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十年来,外资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管理制度、服务理念、产品创新以及渠道创新等方面。

根据中国保监会统计,2001年,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共有16家,保费规模46.2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为1.5%。之后几年,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快速扩容期。至2005年,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已达40家,保费收入341.2亿元,其中外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猛增至8.9%。但从2006年开始,市场出现下滑。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使众多国际金融机构遭遇重创,进而影响其在国内的战略,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一度出现负增长。2010年末,外资保险公司数量虽然已经突破50家,但市场份额却已跌至4.4%。

今年1—9月,外资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86.69亿元,仅占全部寿险保费的约3.75%;外资财险原保费收入38.81亿元,占全国财险总保费收入的1.07%,而这一比例的峰值出现在2005年底的1.31%。其中,位居外资寿险榜首的友邦市场占有率为0.77%,而这一数据在2004年时为1.26%,同期保费规模与太平人寿旗鼓相当。但从2004年到2010年,太平人寿已从当年总保费64亿元规模,发展到330亿元,而友邦保费规模则仅从48亿元增长到84亿元。泰康、新华等这些中资公司年保费总规模相比2004年也都有了四五倍增长,民生人寿的增长更将近7倍。

外资寿险水土不服

尽管许多中资公司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基础没有外资先进,但它们植根本地文化,更了解国内市场的特征及需求导向。

外资寿险公司遭遇严重水土不服,从客观因素来看,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外资股东母国的市场环境有很大不同,将其在国外的成功经验生搬到中国,但落地艰难。

一家外资寿险公司副总经理坦言,公司成立初期,外方股东对合资公司的费用管控非常严格,这是对的,但很多时候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例如外方规定公司高管层客餐上限标准为40美元/餐,结合当时的汇率折算,总经理宴请客户每餐不能高于300元。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这一个问题就跟外方沟通了很长时间。该人士称,类似的细节问题很多,这种经营管理思路的差异,难免造成沟通成本的提高及执行效率下降。

同时,在投资方面,外方股东对于非固定收益投资的态度较为谨慎,再加上投资规模较小,导致合资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普遍低于中资公司。然而,外资公司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往往在薪酬上高于中资公司,造成人工成本较高的现状。

某外资寿险公司的一款寿险产品的评估利率仅有1.79%,较之监管规定的预定利率上限2.5%低了0.71个百分点,致使该产品的现金价值大打折扣,损害了客户的退保利益。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人士透露。

水土不服,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人才的本土化,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本土化。曾有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份,保监会涉及外资保险公司的人事批复已达128人次,除两家再保险公司外,涉及外资40家产寿险公司,几乎涉及了全部外资产寿险公司。

而外资保险公司自进入中国市场至今,仍是第一任总裁掌权的已寥寥无几。中英人寿算是其中一家,而其更具代表性的是,7名副总裁除1人于公司成立第二年加盟外,其余6人全部为8年前公司成立时的原班人马。然而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6人中的4位来自中英人寿股东———中粮集团,均为本土人才。

一位某合资寿险公司地方分公司人士表示,由于机构扩展,人才储备不足,很多合资公司的“地方大员”成了跳槽大王。某公司地方分公司副总,短短几年里已经分别供职过友邦、中意、中英、中德安联等数家公司的地方分支机构,“跳槽频率比业务员还高”。

外资调整股权方式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态度,从控股转向参股,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时间换空间”、以退为进的曲线打法,这样能够快速实现机构网点铺设,而不会受到监管部门制度约束,外资股东再辅以各方面的技术支持。

对于未来外资险企在中国的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认为,外资应发挥自己在管理、产品方面的优势,暂时让出股份也是一种策略,“高盛最近频频抛售建行,大把套现赚钱,外资保险是不是从中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专家认为,应当解除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的制度限制,让外资在中国市场自由选择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经营寿险业务。

不过,从国际市场外资公司的发展来看,在保险市场开放的大部分国家,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均被限制在10%左右。如英国为10.3%、日本3.68%、意大利3.33%、比利时3%、瑞典1.12%、法国1.11%、瑞士0.66%、韩国0.38%;美国的财险市场为10.73%,寿险市场14.34%。

“如此架构主要是考虑到保险资金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被外资控制的保险资金可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造成的冲击。”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人士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新闻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