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行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行业
 

2011年12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保险业未来五年三大关键问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国保险业未来五年三大关键问题

金融发展应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并注重通过金融体系功能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满足社会各群体的有效金融需求,从而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致力于在市场转型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保险企业,只有与行业大趋势相符,其发展战略才能找到坚实的落脚点,才有可能实现基业常青。

转型发展如何推进

成熟市场保险发展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具有与金融发展协同共进特征。其发展路径较为清晰,“风险保障(财权和生存权)—生存保障(发展权)—责任保障—权利保障—财富管理”等稳步走来,其重点发展投资型产品是在风险保障业务已经基本饱和之后,立足金融业竞争新格局开辟的新业务领域。事实上,从国内外大灾发生后保险业赔付情况就能充分体现出中外行业发展的差异。

中国与成熟保险市场的不同发展路径决定了中国保险业生存发展的根基需要重新塑造。在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投资型业务带动行业快速发展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度依靠投资型业务和储金型业务,必将侵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事实上,我国保险业“十二五”规划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明确提出要“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促进差异化竞争”,让行业承保金额/社会财富总额、保险赔付总额/事故损失总额等反映保险对社会贡献度的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监管机构要注重引导大型保险企业集团的转型发展,鼓励其延伸和强化自身独特竞争优势,以政策性业务的商业化开发、低端人群的商业化服务覆盖、社会管理领域的保险承接、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健康保障产品开发等,作为转型发展、回归行业本原的着力点,并在相关领域进行有意识的战略孵化。

综合经营如何布局

金融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但综合性经营是金融全领域拓展,还是有选择的布局,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从全球范围看,自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综合经营潮流掀起以来,“全领域”的综合金融经营尚无成功先例;次贷危机后,主要金融保险集团大都开始加快战略性收缩,重新调整经营布局,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优化。如,安联集团撤出了银行业、ING退出了保险业、花旗集团在危机前就开始退出保险业、汇丰控股已决定彻底退出非寿险领域、AIG向其在美国的经营重点转向非寿险领域、伯克希尔本身专注于非寿险领域和投资等多元化。但是上述战略性收缩,并非简单的放弃。因此,立足我国金融发展的现实阶段,对于那些拥有比较优势的国有大型金融企业,可以探索以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为突破口探索综合经营新思路,寻求低端客户人群的长尾市场机遇,创造新的大众化商业服务模式。监管部门应支持大型国有保险企业综合经营模式试点和创新,并依次积极参与农村新型金融体系建设,尝试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将农村市场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从农村地区草根金融需求的天然综合特征入手,从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需求等正规金融体现基本处于供给空白的领域切入,充分发挥保险企业的比较优势,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经营模式,以巩固在农村地区不可动摇的领先优势,在城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综合经营的战略反攻,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国际化如何起步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家,在货币升值、通货膨胀以及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相对衰退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下,未来五年我国经济规模将相对加速膨胀,名义GDP有可能翻一番以上,达到15万亿美元左右,快速接近美国的经济规模。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未来5—10年中国经济的膨胀将对全球市场产生更大的结构性冲击。从资源、市场和技术考察,中国国民经济国际化已经初步实现,未来加速发展亦不可逆转。

在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参与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和国际金融准则修订作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的重要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其中隐含的前提和必然结果就是企业的国际化,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即需要建设一批真正的跨国企业,以作为对国内市场的有效延伸和利益保护。这一过程中,大型国有企业和几大骨干保险金融企业,或将承担先锋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习惯于在政策保护和垄断环境中发展的大型保险企业,更需要慎重、积极考虑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并分步骤、有序推进。监管部门应注意引导保险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策略上,坚持“理念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业务国际化”的次序,有意识的推动;在区域策略上,可从文化趋同、外交关系紧密的区域到差异化较大区域,按照“东南亚、东亚—亚太—非洲、拉美—欧美发达国家”的次序推进。(来源:和讯保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