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4版            品鉴
 

2011年12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登强画龙演绎新境界

来源:中国企业报  

张登强画龙演绎新境界

张登强简历

中国书画创作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文化部中国书画创作基地书法艺委会秘书长。自幼习书,饮誉乡里,三十年耕耘不辍,潜心研究中国书法,以

“二王”见长;绘画精于工笔、青绿山水、擅长画龙,自成风格。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举办专展。

飞龙在天孟会祥

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自称龙的子孙。

龙之为物,晃忽指之,有角、有须、有鳞、有爪,叱咤于风云之间,雄伟无匹;实而指之,则“神龙见首不见尾”,其状如何,又说焉不清。而龙又变化无端,图于壁、雕于柱,村社而舞之,个个不同,又莫非龙、莫是龙。所谓真龙,正不可端倪也。

因而事之以丹青,则画龙最易,亦最难。所谓最易,略具其形,夭夭矫矫腾云驾雾者,可谓之龙也;所谓最难,则人人心中有龙,千年文化积淀传承,龙像自在人心,略有不合人意者,则不是龙也。盖图以日常事物,妙手欲夺造化;而图以龙,则妙手必夺人心,画师抒发者,一种昂扬郁勃排山倒海之气,在乎心中而不能言,乍见画图,正合我心,乃惊呼为龙———画龙,画心也,画志也,画我民族性格也。

然而画家云者,终需以技胜人,张登强断非逸笔草草,蒙世盗名者。

自远古以至于当今,龙之形象,浩如烟海,皆是龙,皆非龙,今人心中之龙,来于往昔之龙;往昔之龙,潜在乎今日之龙。张登强为画龙,就先研究龙,因有《中国历代神龙演变图》,自千差万别之中,追寻龙形之真谛。形有不足,则读书,把握先哲精神流露处,是龙神之所寄也。既乎形神具备,则心中有龙,心中有龙,则笔下无非龙者。当其画龙,何拘形似,千万化而为一,一乃化为千万,于是或墨或彩,或腾或游,或吐水,或喷火,或生翘,或奋蹄,千变万化,而一以贯之。于技法,则纯用熟宣,工写结合,以收雅俗共赏之效。登强先生遂以画龙驰名。

一技成家,艰辛备尝。张登强文质彬彬,谦逊有礼,而目光炯然,流露出一种百折不挠的执著和百炼成钢的自信。他的背后定多故事,惜未能深知也。揣而度之,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越在渊,飞龙在天,种种曲折才能造就种种成功。

或闻天有九重,张登强之龙,亦必奋飞不已。

张登强临《十七帖》印象高庆春

张登强是书画兼擅长的两栖型书画家。国画以山水和龙的题材为主;书法则以二王类的行草书为基调。

以二王为代表的行草书是书法艺术的高峰,许多代表作是我们后人学习的经典范本,《十七帖》就是能够代表二王书风的经典。以此经典之作作为学习取法的范本,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之所以这样讲,自有其原委:《十七帖》字数多,可充分掌握众多字形的规律;笔法精,可学到丰富的用笔技巧;章法美,可领悟古人布局之妙;气韵足,可借鉴其书卷气息和内在的“势”。

登强临写《十七帖》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首先,忠实于原作,做到了实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临是临帖的基本要求,是对字帖中的单个字形、笔画的势态,用笔的方法,墨色的变化以至于对章法把握都尽量做到惟妙惟肖。这是一种难度,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他基本达到了这一要求。

其次,选用好工具材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王类的小字一般用纯狼毫或兼毫,纸张使用吸水较差的,这样比较容易把握线条的外形特征,不会过分地晕化而导致臃肿,这对初学者尤为必要。生宣是不宜来临习魏晋时期的信札。登强深谙此道,所选笔及纸都尽量与原帖的时代相靠近,从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再次,把握好字形结构。字形从字理,明其理,才能得其法。《十七帖》字形极为丰富多变,虚实收放、变幻莫测。

《十七帖》虽为草书却字字独立。注意到这种相反相对的变化,了解每一个字的形态,在萦绕的用笔中,一以贯之的气韵使每一个字既自立,又承前启后。登强注意到结字的俊逸,通过开合、移位、连断、穿插等,力求变化;字的形态十分经典,显得意味隽永;从点画的精准度、线条的弹性、绞转的力度,不难看出其技法的娴熟。草书极尽可能萦带、勾连。由上带下,有疏有密,使字与字之间的联系,通过游丝而紧密无间,在连绵的同时,字与字之间的密不容针,步步紧逼,头连尾,尾衔头。登强不刻意以牵丝相连,注重字的重心变化和内在的联系,取以扁平“横势”,同时兼顾一些长形的字,把大大小小的字有机地组合联系在一起,演奏着典雅的魏晋乐章。

还有,把握住笔法特征。笔法从字趣,是书法艺术显现个性的关键。《十七帖》的笔法非常丰富,以楷书的方笔笔法写草书,既有中锋、侧锋,也有使转、提按等笔法。特别是提按、顿挫等横势笔法,这种笔法源于隶书以及后来的章草,王羲之在古人的基础上进行笔法的有机组合,使得笔法与结构的关系更趋融合。登强用心体会这些。他用笔干净利索,起讫处如刀削一般,没有拖沓之状、臃肿之感,起笔“尖”、“劲”有力,收笔稳健、厚重。行笔以“铺毫”、“平推”为主,少有“绞锋”;转折处顿挫有度,方圆兼顾,婉转自如,不做过分的夸张;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过渡,充满弹性。

在章法上,由于信札属于小章法,它往往只能作“细微”的变化,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像“平安”、“问为唯多”、“数问”、“余粗”等;行距放宽了,在字距紧密的同时,宽松的行距有如通衢大道,豁然开朗,形成视觉鲜明对比。还有一些是意外的艺术效果,如单帖的大块留白,也强化了作品整体的疏朗之感等。

临帖就是对传统继承的最好方法。然临帖不是为了复古,把握古人的技法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实临还要过渡到意临,再到创造。这个过程需要开动脑筋。登强在临帖中努力探索自我的表现方式,大胆尝试并合理利用各种对比因素,如疏密、大小、粗细、长短、聚散、方圆、正斜、燥润等,使作品富有节奏和韵味,耐人寻味。他讲求笔断意连,合理分割空间,透露出清新之气,虽寥寥数笔,气酣神足,表达出书法的空间之美。

我始终认为,一个高水准的书家,其作品中技巧的含量,必须是丰富而到位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王羲之的字被后人摹习了近2000年,至今人们还趋之若鹜,取之愈难,其品愈高,就是确凿之证。登强临《十七帖》运用熟练的技巧,在行笔的疾徐擒纵,结字大小虚实,行气的顾盼离合乃至墨色的浓枯燥润各方面,显得胸有成竹,纵逸而不狂怪,轻松而不荒率,表现出成熟的驾驭能力与审美素养。

草书贵在神韵,一味放纵,可能失之草率;若一味收敛,又可能失之于拘谨。这不仅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还需要才情与学养。非功力扎实者不能为之,非技法娴熟者不敢为之。登强兼而有之,诠释了“既雕既琢、返璞归真”艺术之美。“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细品登强的作品,重而不涩,轻而不浮,穿插揖让不乱,起承转合自如,还往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给人以思索与启迪。

在传统的书法品评中,“字如其人”是一条重要的标准,即“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以此作为衡量,登强也称得上是能得其要旨。作为书者,他潜心问学,兼习书与画,不断探索二者间的规律,以期互补。同时又热心于办班教学,做到教学相长、厚积薄发。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思想与睿智。

登强为人谦逊,处事平和而不乏坚韧,性情气质与审美取向和谐而统一,表现在书法实践上,既善于从丰富的传统资源中选择并加以适当的改造,同时又肯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磨练。书法要讲究技法,追求纯度,但更重要的是靠字外功夫的支撑,靠时间和阅历来“磨”。相信假以时日,登强会沿着自己选择的方向进入新的笔墨境界。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