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远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远见
 

2011年12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变“垄断”:在压力与自觉之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江雪

改变“垄断”:在压力与自觉之间

11月9日,发改委公布“调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涉嫌垄断”;11月10日开始,电信联通回应反垄断调查;11月12日,工信部主管的媒体痛批央视;11月13日,《人民邮电报》刊登驳央视对电信联通涉嫌价格垄断报道;11月20日,电信联通认错并承诺整改、广电总局呼吁彻查电信联通垄断案;11月26日,联通承认仍在配合发改委反垄断调查。

20多天的时间里,惊呆的公众最怕干打雷不下雨。

12月2日,北京下了今年的首场雪。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反垄断调查则在此时间出现转折———发改委证实:收到电信联通整改方案与中止调查申请。中国电信承认:宽带接入存在互联互通等诸多问题。联通声明:将整改与其它运营商宽带接入价格管理。

“阵雨”终于落下。

面对中国目前很多改革难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张维迎急迫地表示:这几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犯错误,甚至是灾难性的错误?我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人类犯错误有两个基本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无知,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无耻。

他的结论是,“市场经济其实也减少好多的无知;市场经济也使我们的自利行为不变成伤害他人的无耻行为。”

中国电信的声明,可以让公众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也提示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要换个思维方式“思考未来”。

“声明”有4点值得我们去细致分析并得出理性结论:

一、“未达要求。”

中国电信开头就承认“与其他骨干网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质量未完全达到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这就类似一家医药企业承认自己“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药品质量标准”一样,属于真实存在“违规经营”。

企业和人是一样的,当它认识不到自己有错误的时候,你是无法期待他改正错误的。只有“醒悟”到自己关键的错误,才可以实施对自己的革命。

老子说“不知知,病也”。从现实看,有这种病的人和企业还是很多。

二、“价格管理不到位。”

这一条事实更加证实发改委对其涉嫌价格垄断的认定是合理的。企业必须要完成的工作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因为保护各自的利益,显得“无知者无畏”,甚至欺诈。

而百姓消费者是看不到这个空间的。

三、“积极与骨干网运营商进行扩容,实现充分互联互通。”

这就意味着“垄断的空间很大”,必须有第三家进入方可实现“为消费者提供等价的优质服务。”专家认为,按照《反垄断法》应该立即进行整改,而不是简单地“扩容”。因为消费者的利益没有被摆在首位。

四、“五年内公众用户上网单位带宽价格下降35%左右。”

我们终于听到了这样的承诺:大幅提升光纤接入普及率和宽带接入速率。按照市场规则公平交易,梳理现有协议,适当降低资费标准。

专家表态说,五年内宽带价格下降35%,这是很长时间以来互联网用户一直都在期待的事情。此外,互联互通,尽快扩容的承诺一旦落实,将提高目前国内用户的上网速度。“消费者是上帝”才是事实。

我们依然记得11月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副局长李青就电信和联通涉嫌垄断问题表达的观点。据称,国家发改委价监局着手调查电信联通的案件,是来源于有关方面对两家公司的实名举报。而按照《反垄断法》,如果执法部门接到实名举报不去调查的话,那属于渎职。

渎职,是多么令人痛恨的现象。

2011年11月23日,当此事件表现出另一种苗头时,反垄断专家、北京律师董正伟就亮出观点:发改委针对电信和联通的调查会非常困难,也会非常复杂,很可能不了了之。但是还是希望能够看到最终的结果。

不渎职、有所为是政府的天职,也是帮助企业回归正确轨道的正确方式。

中国现阶段,“实名举报”需要勇气;调查“因为垄断地位而带来的损害消费者权益、损害竞争关系的垄断行为”更需要勇气。但是,公众愿意为这样的“觉醒”鼓掌。因此,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对电信和联通的反垄断调查,让外界看到了反垄断执法的希望。

推动社会进步是永远的使命。

中国通信学会组织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舒华英表示:造成垄断的原因不在企业,而在于政府最早制定的电信发展策略,因为国家发改委只允许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展固网宽带业务。因此解决电信垄断问题,还需要从体制上入手,同时允许更多的民间资本进来。

事实上,无论这个“改革”属于或者不属于国家发改委价监局的任务,但是我们通过反垄断调查事件,已经体会到了“意味深长”。

我们依然希望相关企业继续履行承诺,最终可以得到“反垄断执法机关认定后”的终止调查。

承诺,让我们看到了企业的勇气,更看到了修行带来的本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