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
来源:中国企业报
1996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新闻
6、秦池又夺广告“标王”
事件:1996年,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夺得中央电视台1996年度黄金段位广告“标王”,引起经济界、广告界、传媒界及广大消费者的极大关注,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山东秦池酒厂是全国白酒业第一家,也是当时首家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认的绿色食品生产厂家,拥有粮食酒、薯类酒、果露酒、保健饮料酒四大系列,高、中、低不同档次40余个品种。
点评:品牌时代,正逼近中国。可口可乐公司有言:哪怕可口可乐公司一夜之间夷为平地,公司第二天就能在废墟上重建。这话说明一个问题:唯有品牌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也唯有品牌,才能使企业拥有火烧不了、水冲不走的财富。说品牌,道品牌,何为品牌?只有人才技术、产品品质、销售服务、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等的完美结合,才有可能接近品牌,品牌往往要经几代人的精雕细琢才能形成,就像打磨钻石一样。
7、技术创新工程启动
事件:1996年8月21日,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王忠禹向新闻界透露,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国家经贸委决定在全国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国家科委1996年制定了《技术创新工程纲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构筑了技术创新工程的基本框架,并选择辽宁和河北两省进行试点,按照“突出重点,试点起步,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工作方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实施,并结合企业改革、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产品质量、人才培训等工作,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次推动技术创新工作。准备用15年时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
点评: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进入80年代,8.4%的增长速度是美、日等国的两倍多。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是靠资金和劳动力等非技术要素的高投入,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不高。而正在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正力图改变这一状态,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徐冠华指出,首先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另外,要继续加强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还要进一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促进工业智能化,利用生物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动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8、山纺成为最大破产国企
事件:改革开放以前,纺织行业在山西省的工业经济中曾是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后,山西由于一些特有的条件,比如矿产资源丰富等因素,工业经济的重点变为能源重化工,轻纺工业已经不再是重点。由于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减弱,民间资本都不愿意投到这个行业中来。1996年11月4日,弊病重重的山西纺织印染厂(简称“山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最终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据说由山西籍著名作家张平撰写的小说《抉择》改编而成的电影《生死抉择》,就是以山纺破产为背景的。
点评:纺织业曾经是山西从业人员较多、技术工艺成熟、装备水平较高、外向型经济拉动效应明显、产业前景非常看好的一大支柱产业。然而纺机制造的“航空母舰”,并未给下游的纺织业带来多少推动。相较于绍兴短短20多年的亚洲最大纺织基地的成长,山西纺织业的发展却显得青涩和“营养不良”,据山西省统计局公布的《山西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山西省棉花种植面积7.02万公顷,折105万亩,同比减少2.12%;棉花总产8.4万吨,减产21.5%。规模以上社会纺纱量3.8万吨,同比降22.7%;织布3126.3万米,同比降58.7%;化纤产量8878.4吨,同比降70.6%。这样,山西纺织业最终在尴尬中缺失并持续萎缩,也就不难理解了。
9、首钢集团挂牌
事件:1996年11月8日,首钢集团正式挂牌,完成了首钢历史上重要转变。首钢集团是以首钢总公司为核心企业,由从事钢铁、机械、电子、建筑、航运和金融等多种行业的企业组建而成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共有成员单位28家,分布在全国14个省区。挂牌后,首钢建立了董事会制度,完成了分立子公司和构建母子公司等向集团化改革模式过渡的工作。除母公司保留5.8万人以外,已分离人员17.6万人,总公司机关精简人员30%以上。此后,首钢集团的经济效益逐月上升。次年前10个月共实现利税16.53亿元,实现利润2.49亿元,可比产品总成本同口径比上年降低3.45亿元,销售率在100%以上。
点评:首钢集团是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首钢总公司为核心企业,由从事钢铁、机械、电子、建筑、航运和金融等多种行业的企业组建而成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其成员有28家,分布在全国14个省市区。首钢集团的组建,是首钢又一次历史性转变。既能发挥首钢集团的总体优势,又有利于各分公司、子公司进一步搞活。
10、“再就业工程”使150万人重新就业
事件:1996年,劳动部以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为中心,帮助150万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重点是全面推进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相结合的失业保险工作,加快扩大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推广个人缴纳少量失业保险费的制度,重点抓好200个城市的“再就业工程”的实施,组织100万特困企业职工参加“再就业工程”,在保证失业救济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帮助150万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
点评: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劳动力的必要流动性,是一个社会保持较强活力和较高效率的重要因素,既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生存发展能力,又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现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现象,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而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专门的再就业基金,组织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减少对再就业工程的压力。
(本报记者王敏实习生钟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