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纠结鄂尔多斯之趋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纠结鄂尔多斯之趋势
 

2011年12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奇大爷认为,钱多了不见得是好事,勤劳、朴素、实在、热情是内蒙古人优秀的传统,也是长远过日子的基础。

蒙族老人对巨资工程不满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任正直

蒙族老人对巨资工程不满

诉说

回忆当年荣誉

11月30日早晨,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园林社区广场,记者远远望去,就发现了满面红光、精神矍铄的蒙古族奇兆瑞老人。他忙活着众多的老人排练演出。特别的投入、飞扬的神采、利落的动作感染了在场的众人。

为便于对鄂尔多斯城市进行了解,经友人推荐,于是奇大爷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九点,在奇大爷宽敞整洁而又明亮的楼房里,我们攀谈起来。

奇大爷今年77岁,青少年时期在草原上劳动放牧,后来从事乡镇团的工作,曾历任鄂尔多斯康巴什乡长、党委书记,直至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农业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可以说一辈子在基层和百姓打交道。

“我闲不住,去年,一合计自封个园林社区文体协会会长,现在发展到近100人,大家在一起不仅乐呵,还锻炼了身体,关键是增进了邻里间的亲情融洽,传承了草原文化。”谈起自己的退休生活,奇大爷显得很兴奋。

说起鄂尔多斯的变化,齐大爷很有感慨。

亲历过去骑着马去上班到目睹了今天康巴什新城高楼大厦的崛起,奇大爷说:“特别是自朱镕基总理开始,政府实施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让当地农牧民群众发展很快,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加上近几年政府提倡打造宜居环境,住在社区楼里确实干净舒适。”

但是,老人家对当地不停地造房子也表示了担忧:

“康巴什过去只是一个乡镇,一下子开建市级规模,遍地起高楼,哪来的钱,卖给谁,又谁来住都是个事。加上这里干燥寒冷,水源缺乏,外来的人少,自然楼房就冷清了。听说很多有钱的人成单元买楼,一家十几套搁在那,不用不可惜吗,钱多了就得这样吗?”

“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赚钱的。”奇大爷告诉记者,“政府建城,大笔拆迁费补偿到户,群众又没有投资经验,想着钱滚钱,利翻利,加上这儿搞煤生意的老板钱赚多了,都来搞房产投资,于是盖楼很快,个别卖的也快,但入住少得可怜。大家都想通过房子赚钱,结果自己设套套了自己。”

奇大爷认为,钱多了不见得是好事,勤劳、朴素、实在、热情是内蒙古人优秀的传统,也是长远过日子的基础。

“现在不知怎么搞的,攀比摆阔,不愿吃苦,成天想着挣大钱,挣钱都疯了似的。”奇大爷说。

更让奇大爷不解的是,“挣来钱又不会花,到处扔。有些年轻人坐飞机到北京去买服装、化妆品。好多孩子上学都是豪华车接来接去,不吃苦,长大了还有奋斗进取心吗?”

“我们鄂尔多斯历来就有‘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的美称,谁不对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津津乐道,可是现在群众自发地聚在一起唱唱跳跳的越来越少,都躲在豪华的住宅不出门,有的聚在一起打牌赌钱,据说来得挺大,好几万一下,还不过瘾的就到大宾馆里去玩,一玩就是通宵,有的就到南方买房子,冷了就飞到南方去过冬。邻居住了一两年有的还不认识。关系冷漠,形同路人。”奇大爷越说越激动。

对有些事,齐大爷同样有一肚子的不解。

去年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建了个总投资10多亿元的那达慕会场的主工程,结果被冻塌了,“这不是糟蹋钱吗!”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