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纠结鄂尔多斯之趋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纠结鄂尔多斯之趋势
 

2011年12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鄂尔多斯市政府当下首要任务是大力稳定金融市场,波动过后痛定思痛,立足长远重构产业格局,同时鼓励本地的创新、创业精神,最终实现产业均衡、多元化发展,完成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迹象依稀可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志明

经济转型迹象依稀可见

鄂尔多斯低碳谷主题楼建筑

待开发的土地

婚庆文化园

煤炭与房地产两大支柱产业造就了鄂尔多斯速度,但单一产业发展形成的不均衡性埋下了危机隐患。

经济转型依稀可见

“以鄂尔多斯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都在考虑转型,单一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没了后劲儿,毕竟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12月1日,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康巴什,经济转型的迹象已能依稀见到:一个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清华低碳谷示范项目正在建设,华泰汽车产业园的土地也已经圈整完毕。

而放眼整个鄂尔多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89项,其中10亿元以上121项。美国GTA混合动力汽车、奇瑞30万辆乘用车、尚德1.5万吨多晶硅等一批带动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鄂尔多斯市政府秘书长奇巴图认为,随着一大批转型升级重大项目的落地开工和建成投产,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将不断集聚,鄂尔多斯产业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势头良好,整体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但外界对此并不认可。

房子和票子的矛盾

鄂尔多斯当地一位陈姓媒体同行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鄂尔多斯政府勾勒的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景是美妙的,但眼下最令政府头疼的还是房子和票子的矛盾。“房子滞销只是表象,高利贷纠纷才是最为影响城市稳定的因素。据我所知,在解决高利贷纠纷问题上,政府还没有太好的办法。”这位陈姓同行说。

一位接近当地政府的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康巴什新区正在兴建由184栋楼组成的公务员小区,每栋楼高度都在二三十层,带精装修的售价为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明年就能入住。由于房屋数量太多,政府要求全市公务员不管之前有几套住房每户仍需再买一套。

据其透露,尽管该小区房价只是高峰时期当地商品房售价的1/3,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公务员不愿购买。“大家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很严重,不知房价会回落到什么程度。还有不少人将钱放出去收不回来了(指放高利贷产生坏账),哪还有钱买?”该人士说。

不过,对于上述说法记者未能从鄂尔多斯市官方得到证实。

即便如此,高利贷与房地产的相互交织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记者几经周折电话联系上当地一位戴姓房地产商,得知记者采访意图后,该房产商连说几声抱歉,“要账的人已经搞得我焦头烂额,真没心思接受采访了。”

一位熟知民间借贷的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由于房地产行业存在暴利,许多开发商的资金来源中七八成来自民间借贷,甚至有“空手套白狼”者百分之百借贷“玩火”。在房价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这种“负重快跑”的模式仍有利可图;可一旦哪个环节发生变化,矛盾便会在瞬间爆发。

产业格局亟待重构

正是受制于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鄂尔多斯的房地产———高利贷产业链一损俱损。

就在外界纷纷猜测鄂尔多斯的楼市与高利贷危机将走向何方时,有媒体报道,居鄂尔多斯主体城区的东胜区已经在计划实施总额为75亿元至100亿元的“救市”方案。

对此,刘彦平认为“救市”之举无异于饮鸩止渴。“房地产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与煤炭一样同属资源型行业。鄂尔多斯的当务之急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重构产业格局,拓宽投资渠道。”刘彦平说。

不可否认,煤炭与房地产曾经造就了鄂尔多斯速度,现在仍是两大支柱产业。上述熟知民间借贷的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鄂尔多斯,由于回报率高,80%的高利贷资金流入房地产业,其余20%流入煤炭业。“其他行业几乎没有,因为不会再有哪个行业暴利到能够支撑高利贷的巨额利息。”该人士说。

刘彦平说,利润高的行业抗风险能力反而低,鄂尔多斯此次危机恰在情理之中。

目前,鄂尔多斯市政府主导的多产业格局包含有装备制造、汽车、发电、石化、农业等多领域。但由于市场配置功能不足,民间投资失调,大量涌向地产、煤矿等暴利行业。最终,在多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之际,泡沫破裂,危机显现。

刘彦平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鄂尔多斯的危机还不足以给当地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鄂尔多斯市政府当下首要任务是大力稳定金融市场,波动过后痛定思痛,立足长远重构产业格局,同时鼓励本地的创新、创业精神,引进人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最终实现产业均衡、多元化发展,完成经济转型升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