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纠结鄂尔多斯之资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纠结鄂尔多斯之资本
 

2011年12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大局来看,中国楼市持续泡沫,不仅严重阻碍国内经济结构与战略转型,更制约民生,影响到社会稳定。把房地产调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让过高的房价回归理性、粉碎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了中央政府的基本共识。

鄂尔多斯楼市泡沫不可持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任腾飞

鄂尔多斯楼市泡沫不可持续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近期颇不宁静,这个被媒体称为“鬼城”的房地产泡沫标本地最近再一次吸引了媒体的关注。然而令人关注的不再是“空城”现象,而是鄂尔多斯地方政府表示斥资100亿元的救市计划。在房价大幅跳水的时候,当鄂尔多斯楼市的泡沫终于开始显现出被逐渐挤压的迹象时,鄂尔多斯政府却用这一方法表明把楼市泡沫力挺到底的立场与决心。

鄂尔多斯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否认当地房价大幅跳水的同时,否认康巴什地区楼盘的高空置率,似乎这里楼市形势很好。办公楼熄灯,或因为未完工或正处于装修期,自然就处于黑灯状态了。其实,整个康巴什新城也就是3万人居住,就是办公楼都亮了,也仍然是非常冷清。

在不断升级的楼市调控之下,不断走高的中国房价终于有所收敛,部分城市房价开始回调。对大多数人而言,让房价回归到“合理的水平”是期盼已久的目标。楼价下降,这是正常现象,其实鄂尔多斯不必为此而着急。从大局来看,中国楼市持续泡沫,不仅严重阻碍国内经济结构与战略转型,更制约民生,影响到社会稳定。把房地产调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房地产调控使得房地产对经济拉动力减弱,正是调控预期得到的效果,是我国经济摆脱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开发的需要。让过高的房价回归理性、粉碎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了中央政府的基本共识,也是全体公民的共识。鄂尔多斯政府应该欢迎这种房价下跌的局面。

然而,力挺楼市泡沫者大有人在,包括那些与开发商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政府与学者们。

在房价出现松动的情况下,现在有开发商用房地产萧条威胁经济为由向政府发出放松号召。然而,最近一系列信息告诉我们,中央调控房价的决心丝毫不动摇,而且越来越坚决。

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河北视察时表示,房地产市场调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关键时期,要坚持实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

此前的11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就公开强调:“对于房地产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决不可有丝毫动摇,政府的目标就是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价格,同时又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显然,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态度已经相当明确。中央近期不可能放松调控,国家将坚决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中央调控态度决定未来房价走势,中国的房价怎么降、降到哪里,考验决策者的智慧。长远来看,中国经济不能被房地产泡沫所“绑架”。泡沫破灭对房地产行业是有好处的。中国经济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缓慢释放房地产泡沫,这些问题都是各地政府与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现在,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力挺国家调控政策,一种是力挺房地产泡沫。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决定地产调控命运的,往往不是经济的涨跌,而是利益集团的博弈。

当前楼市调控的重点已经转向相持期,这是一些地方政府、房地产商与中央政府调控政策的相持。在房地产市场的博弈中,随着国家调控政策持续发力,房价至少显现出了降价现象。很多地方楼房积压,成为“鬼城”便是证明。这时候讲“鬼城”,也有一定积极意义,这本身便是楼市调控成功的证明。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或者说是一个表象,因为并没有调整到普通百姓能够接受的范围。如今,房价距离老百姓真正买得起的地步还有很远。

中央的调控态度是明确的:尽管房价已经开始松动,但调控政策绝不可有丝毫动摇,调控目标是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价格。各级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应该认清形势,不可再给自己制造幻想的肥皂泡了,因为肥皂泡的基础已经消失。

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不可能松动,地方政府依赖房地产发展经济的格局必须改变。有的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还寄希望于政府出手救市,也是不识时务之举。

中央政府关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表态,不仅打消了市场、民众的疑问和担忧,也给市场和民众再吃定心丸。可以说,房地产调控不取得完胜是决不会收兵的,舆论会力挺中央强硬的楼市调控政策到底,坚决粉碎楼市泡沫。

是力挺调控政策,还是力挺房价泡沫,泾渭分明,只有一种选择。相信鄂尔多斯和其它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能从力挺楼市泡沫的阵地转移到力挺楼市调控的阵地上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