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天津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天津报道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津南:古为今用文化招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广文

津南:古为今用文化招商

小站练兵园

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天津市津南区委区政府把注意力转向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文化市场的开拓上,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文化化人、科教兴区”战略,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以文化凝聚人心、进而凝聚发展动力、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了当地的人文建设和经济发展,探索出了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新路。

古为今用,兼收并蓄

津南区是天津市的环城区,地处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城市发展主轴的核心位置。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作为天津市首批示范镇建设项目———小站镇,无疑是津南区最突出的“城市文化名片”。无论是1875年培育出的小站稻,还是效仿西法督练新建陆军的小站练兵,都使这里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使小站发挥出应有的示范作用,津南区委区政府做了认真谋划,不仅要让农民住上新楼房,还要给大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这就必须从深入挖掘小站近代军事的厚重文化积淀入手,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缔造“天津百年看小站”的品牌。为此,他们投资3.2亿元建设小站练兵园,并把提升园区的旅游功能作为构建特色旅游线路的重点,不断强化景区建设和管理,完成了九大处、行营买卖街、袁世凯行辕等项目的建设,引进了泉圣阁文化艺术展示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景区,建设民国总统菜系食府等配套功能区,超大型四季恒温的室内游乐场和星级宾馆等文化旅游项目。从昔日的“鱼米之乡”到后来的“村村点火”,从昨日的工业区、中心村建设到今天的文化旅游区、津徽派居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区“四区联动”发展,小站镇剥去了历史的沧桑,科学探索“发展文化旅游业,支撑示范镇发展”的道路,正承载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创新的理念,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纪元。

日前,以小站练兵园为拍摄地,以小站练兵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小站风云》已在央视上映,进一步提升了津南区的知名度和文化品牌。

文化化人,科教兴区

津南区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培育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地位相称、与时代精神相符的主流文化。区委和政府认真分析借鉴斯坦福大学造就硅谷辉煌、台湾清华大学带动新竹科学园区发展的实践,研究了周边工业基地竞相发展的形势,谋划出了一条科教兴区的发展道路。

首先,引入了占地37.1平方公里的海河教育园区、拥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十几所高校优质科教资源,并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标准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并把招商引资的领域向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上市公司、楼宇经济延伸。如今,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天津大学国家科技园、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海尔市场创新产业园、创新科存储技术公司、中能智能电网等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发展方向的企业已经纷纷落户。

其次,以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大力实施文化下乡工程,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向基层延伸。津南文化艺术中心、津南图书馆、老年大学、海河柳杂志社、街镇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成为了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吸引着大量群众的参与。连续五年举办“翰墨情”书画义卖助困活动,每年有近300名贫困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受助,这一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体会到来自党和社会的温暖,使文化的社会效益与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实现了有机结合。目前,坐落于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内占地6万余平方米的WBO世界拳击亚太地区比赛中心建成完工。

打造环境,构筑高地

津南区结合区情实际,致力提升城市价值,提高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区域环境建设入手,激发全民“热爱家乡、建设津南”的热情。先后实施了津沽公路、津港公路、津歧公路、汉港路、盛塘路等主干道路和海河故道、月牙河、幸福河、洪泥河等二级河道两侧的环境整治工程,实施了为期1000天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津南区的外部形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增强市政配套能力入手,延伸供水干线110公里,全面实现了镇区24小时管道供水。新建天然气管道84.6公里,新增用户5.6万户。改扩建变电站17座,新增主变容量500万千伏安。实施了热电联产一期工程,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27万平方米。积极配合大孙庄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3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5万吨,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入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不断丰富、完善小站练兵园的服务功能,成为了“近代中国看天津”12个文化旅游板块的重要景区。积极推进柳林城市副中心、天嘉湖旅游度假区、北方石林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名片,构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以人为本,凝聚民心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是单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积累财富,而是要让人活得更和谐、更幸福。“十一五”期间,津南区区委区政府从转变发展理念入手,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区的关系,把富民放在首位,五年中,建设了1000万多平方米的农民还迁房,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硬件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产就业,探索“村改居”过渡阶段的城市管理、市容环境秩序管理和社区管理新模式,采取教育、服务和管理等多种手段,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居民素质同步提高,营造出文化促进文明、文化带动经济的良好氛围。

津南区的以人为本,具体的体现为五个方面,即“身份、宜居、乐业、和谐和意识”。

“身份”指的是将众多的农村居民转化成为城镇居民。宜居,指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乐业,是指帮助居民解决就业问题。和谐,是指对于当地传统和文化的尊重和光大。在区政府的规划和支持下,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保护和传承,庙会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得以发扬光大。意识,是指居民的意识转变。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居民宣传都市意识和发展意识。在当地政府看来,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影响人、教育人、提升人的过程。

正如津南区委区政府倡导的“城市化的核心不仅是建出更多的高楼大厦,而是塑造出一代又一代文明的市民”。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06年的3.44倍;财政收入是2006年的4.77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科技投入占区级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由1.47%增加到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利用外资额23.4亿美元,内资到位额800亿元,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城镇职工劳动报酬年均增长20%,全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下,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区人均寿命达到80岁。在全市各区县综合考评中连续两年名列第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