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大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大会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术创新能力:关注中国企业经验

专访中国企联常务副理事长胡新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静宇

专访中国企联常务副理事长胡新欣技术创新能力:关注中国企业经验

中国企联常务副理事长胡新欣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10年委托中国企业联合会承担的《重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研究》成果———《中国领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之道》近日正式出版。这项研究从理论框架、成长路径、面临问题、政策建议等方面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进行了阐述,引起了企业界的普遍关注。

11月26日,围绕我国企业所处的自主创新阶段、创新能力成长方式等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胡新欣。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胡新欣说。

我国企业进入多种形式自主创新阶段

《中国企业报》:技术后发国家大致上都要经历一个从使用技术、改进技术到创造技术的过程,也就是从技术依附于外国到技术自立的过程。请问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

胡新欣: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国企为主体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经历了引进起步与独立开发、大规模引进、消化吸收、产品开发、自主创新5个阶段。当前,已进入多种形式的自主创新阶段,技术开发的模式由模仿为主向二次创新和原始创新为主转变;技术获取方式由单纯引进向多元化方式转变;技术开发资源管理由以资金管理为主向人才为核心的管理转变。

《中国企业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于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我们应该如何对企业技术能力及创新进行科学评价?

胡新欣:评价一个工业企业的技术能力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总体技术能力,即企业对于单一或系列产品的总体研发设计和总装方面的能力,总装能力包括生产装配和工艺技术能力。

二是核心技术能力,即企业对于核心产品或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即可以是只具有研发设计能力,或只具有生产制造能力,或两者兼而有之。

三是产业主导能力,即企业对所在行业或产业的标准制定、规则设置、协调上下游等方面是否具有话语权和主导权。

这三个层面是一个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企业要根据自身现状、行业状况和市场竞争情况来决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方向和目标,可以在其中某一个方面突破,也可以在几个方面同时突破。

《中国企业报》:目前有哪些行业的企业已经通过技术创新掌握了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培育自主品牌、在行业或产品上掌握了主导权?这些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企业有哪些共性经验可供借鉴?

胡新欣:从行业层面来看,我国的石油石化、钢铁、纺织、机械、船舶、有色金属、汽车、电子信息八大行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销规模,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并在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领先企业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开始自主研发,期望通过自身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培育自主品牌。从创新链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企业是从生产制造起步,逐步向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研究开发、基础研究推进,走的是逆向创新之路;近年来,少数企业在新兴产业和新产品的创新中开始走向创新之路,从基础研究、概念设计、产品设计开始做起,并逐渐掌握一些行业或产品的主导权。

一些领先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也遵循了上述发展路径,并取得了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共性经验:一是用户对企业创新具有直接拉动作用,二是适度竞争有利于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三是产学研、上下游、国内外有效结合的全方位开放创新能够有效提高创新效率,四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效互动。

优秀企业引领创新的七大典型方式

《中国企业报》:近年来,我国有很多优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脱颖而出,其技术创新能力成长主要有哪些典型方式?主要特点是什么?

胡新欣:我们通过梳理重点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长路径,大致总结出7种比较典型的方式。

第一种是以中国北车、中国南车、哈电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为代表的国家战略需求与企业有效配合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具体做法,一是订单与技术引进有效“捆绑”,在高铁项目中,铁道部同样明确表示不从国外直接进口动车组整车产品,国外先进企业要获得订单,必须与中国相关企业合作,转让相关技术;二是开列详细的技术转让清单,并制定可操作的验收标准;三是保证消化吸收投入,培养技术人员和高技能工人;四是及时签订后续订单。

第二种是以大唐电信TD-SCD-MA为代表的国家扶持下的突破性自主创新。其具体做法,一是政府对创新全过程大力扶持;二是以产业联盟形式推动研发和产业化,目前,以大唐为首、国内为主的200余家上下游厂商已加入到TD产业中;三是坚持标准主导权,大唐电信坚持“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市场化”,核心是保持自主知识产权主导的标准控制权力;四是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

第三种是以华为和中兴通讯为代表的全球市场导向的渐进性自主创新。其具体做法,一是致力于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二是攻克核心技术,自主建立产业链;三是高研发投入和高强度激励科技人员;四是异地研发,建设全球研发网络。

第四种是以海尔集团和中国船舶为代表的基于自主品牌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集成创新。其具体做法,一是积极利用全球技术资源;二是坚持整机产品自主设计;三是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四是坚持自主品牌,如中国船舶以产品性能赢得世界品牌,在三大主流船型上都有创出了世界品牌的船型。

第五种是以奇瑞和海信为代表的整机产品和核心技术突破并重的自主创新。其具体做法,一是坚持整机产品自主设计;二是重视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突破;三是以技术孵化产业。

第六种是以长庆油田和鞍钢为代表的基于企业内部需求的低成本创新。其具体做法,一是应用主导,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鞍钢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先解决制约企业工艺生产和产品创新的主要问题,实现低成本创新,包括早期的“点菜吃饭”方式引进日本先进技术,近年来着力于培育先进生产线的设计制造能力、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解决铁矿石入炉品位低等问题;二是以集中攻关的方式实现技术突破和技术积累。

第七种是以哈量集团为代表的基于技术并购的创新能力成长。2005年,哈量集团并购德国KELCH,通过对KELCH和企业结合的立体式改造,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具体做法,一是将技术转移分步实施;二是通过面对面交流实现工艺技术转移;三是国际销售渠道整合。

构建促进企业创新的多层次格局

《中国企业报》:目前,我国研发投入和企业专利产出等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PCT申请量仍然相对较少,优势企业数量仍显不足,优势企业涉及的产业比较单一,集中在通信和网络产业。您认为应该如何缩小差距,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胡新欣:企业技术创新在政府层面缺乏统一规划、协调,顶层设计不足,这些年出台的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非常多,但由于缺乏执行的基础和条件,没有牵头落实部门,使得这些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近年来,虽然企业承担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比重在逐年提高,但从科研项目最初的指南到后期的评审,还是专家和政府主导,没有真正发挥企业了解市场、了解行业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反映企业的创新需求。

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合理界定政府主导创新和市场主导创新的范围和领域,政府在大多数应用型创新项目中只能起到引导、服务和营造环境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由政府大包大揽来代替企业进行创新决策。

此外,还应该抓住国内市场多层次需求及其升级给企业创新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创新,进一步促进企业开展产学研、产业链、产业间合作创新,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企业报》:无论是针对国内市场多层次需求的创新,还是在“走出去”过程中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创新,中国企业都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请问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胡新欣:在政府主管层面,建议整合现有各部门在推进工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职能、职责,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国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协调机构,统一部署、协调国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法律法规、配套政策、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

在企业创新机制方面,建议充分发挥大型优势企业在国家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领军作用。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和重大科技项目立项中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反映企业创新需求;允许有实力的企业组织各类科技专项、有产业前景的基础研究、国家重大专项、产业创新联盟、技术标准等研究。认真总结和推广三峡工程、高速列车技术引进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政府统筹与企业市场化运作密切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快淘汰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

在政府采购方面,建议加快完善政府采购支持创新的相关制度。抢在我国2020年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之前建立技术采购和自主创新产品采购并重的政府采购制度;切实推进重大创新产品“首台套”采购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产品提供市场机会;积极引导社会需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在管理评价方面,建立市场导向的国家应用型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评价制度,积极吸引企业参与项目立项,增加企业牵头和承担国家应用型科技创新项目的比例。建立面向企业的高等院校、科技机构科技项目管理和评价制度。实现政府委托科技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一视同仁,将科技成果的市场效益纳入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

在财税支持方面,建议把技术改造工作作为提升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尽快出台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具体税收政策。允许企业对研发设备仪器实行灵活多样的加速折旧方法,允许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准备金制度。设立全国工业创新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推进工程”。

在创新人才方面,建议允许在各级科研项目经费中划定一定比例作为研发人才的费用和奖励支出;设立“全国企业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引导企业和社会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鼓励企业将农民工升级转型为新一代产业工人队伍;切实落实《关于企业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国有企业“创新人才特区”,在创新人才吸引、使用、激励等方面出台特殊政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