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远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远见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部分市场的萎缩,意味着另一些市场的发展;部分企业的困境,意味着另一些企业的崛起。可以肯定,春天到来的时候,那些坚持“冬练”的企业,那些善于审时度势、捕捉机遇顺势发展壮大的企业,一定会成为市场竞争的新英雄。

中小企业春天并不遥远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小企业春天并不遥远

(上接第一版)

华尔街的寒流席卷全球,欧罗巴的寒流悄然东下。我们怎样度过这个漫长的冬天?每个企业都在思考。面对经济危机,一个企业的选择非常之少,更多的时候只能听天由命,静待危机快点过去。在这一点上,经济危机和随后的萧条,与巨大的天灾相比没什么不同。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一些民营企业家信心降低,发展动力不足,甚至有些放弃企业经营、移民海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持续发展企业的难度,部分民营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跟不上,缺乏将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

他们对企业自身的担忧不能说没道理。他们对宏观调控的担忧也更引人注意。在今年的宏观调控中,“加稻草”式的调控节奏和“重数量型工具,轻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方法,确有值得商榷之处;有些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强化。纠正一项经济关系的扭曲,常常以新的扭曲为代价。譬如煤电价格调控虽然延缓了通胀,但也造成了电力紧张和电企亏损加剧。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在寒冷的经营环境中,中国企业经营者们正密切关注着2011年下半年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从政策动向中寻找企业的发展机遇,他们迫切地希望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春天的气息。

如果某些调整危及到必要的增长速度,则“强劲增长”必将跃上前台

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得到改善,春天在向我们走来。

最大的暖意来自政治社会环境。国家主席胡锦涛12日在美国檀香山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并进共创未来》的主旨演讲。胡锦涛强调,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保增长、促稳定,尤其是要努力实现强劲增长,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胡锦涛还指出,“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重点关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挖掘科技潜力……胡锦涛还明确提出实现经济强劲增长的许多举措。

“强劲增长”,这是一个鼓舞的词汇。再想到前不久温总理关于“中国经济形势良好,关键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的论断,使我们确信: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幻,无论中国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如何繁重,“发展”始终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如果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某些调整可能会危及到必要的增长速度,则“强劲增长”必将跃上前台。

胡主席所说的“在强劲、可持续、平衡这3个目标中,确保强劲增长是首要”,既针对世界经济而言,也对中国经济有效。中国的企业家如果深刻理解了这句话,今后中国企业经济的主要走向就可确定了。

胡锦涛主席12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表示,中国将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微观干预的减少,改善政府和市场关系,改善政府和企业关系,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显然又是一个好消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显然,减税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题和生存环境的重大措施。

我们相信,总书记和总理的指导思想会在下个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得到体现,这些信号对企业经营环境将有决定性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已经启动。温家宝总理上个月在天津考察时说,一个国家要应对危机,使自己屹立不倒,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显然,鼓励企业专注实体经济发展是本次政策调整的显著特色。

危机并没有过去,我们仍然身处寒冬,企业脱困仍是艰难的任务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从中央到地方,一场针对中小企业的“救赎”开始上演,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近期国家启动了包括推出创业板、推动《放贷人条例》等久拖未决的政策法规制定进程。企业的金融环境改善,也给我们送来了春的暖意。包括浦发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的申请获银监会批准。临近年底,规模超过千亿的金融债,或将为饱受资金困扰的小微企业送来“及时雨”。这场及时雨,将实实在在地支持小微企业度过这个寒冬。近期,业界关于信贷政策放松、年底贷款增加的传闻不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0月份新增贷款1400多亿元,规模明显增加。

物价的下降,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同样是春天的消息。2011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5%,创5个月来新低。通胀得到一定控制使经济已有所企稳,环比数据已经较为乐观。财政政策方面,对民生投入的强化,财政“定点用力”的做法,在继续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

尽管这些接二连三的春天消息,给企业带来徐徐暖意,但是,危机并没有过去,我们毕竟仍然身处寒冬,企业脱困仍是艰难的任务。

我们的时代正经历着许许多多的危机:空间上,危机遍及企业各个领域,避无可避;时间上,漫长的冬天最终可能耗尽人们的信心、耐心、勇气以及相互间的和谐。冬天不是骤然降临的,有偶然也有必然。就像四季有寒暑,经济发展也有周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周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后,中国经济步入了黄金发展的十年。在这个周期里,中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格局,GDP的增长率曾高达12%左右。但是,发展有繁荣也会有萧条,经历了黄金十年,经济的调整不可避免。特别是,当经济周期的调整与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碰头对脸时,冬天就越发寒冷,阵痛就格外剧烈。

中小企业度过冬天靠什么?靠信心、靠内功,还要靠智慧

度过冬天靠什么?首先是靠信心。有信心,才能稳定预期,看好未来;有信心,才能有勇气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信心来自何处?来自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的判断。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30多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积累了应对各种危机的经验,企业练就了市场竞争的本领,这些给了经济增长不竭的动力与活力。眼前我们虽然身处困境,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没有完成,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没有中断,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仍然存在。中国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问题,其中一个核心就是中小企业没有很好发展起来,而中国未来发展潜力就在中小企业。

只要我们认真研判中国国情,就没有理由不充满信心。

度过冬天靠什么?靠内功。中国改革开放经历过几次经济发展的难关,每次困境总有一些企业比别人活得好,比别人更能抓住机遇。就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一些出口企业已经迅速并成功地把船头调向了新兴市场,从而避免了因为欧美发达市场订单萎缩而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在国内家电企业因为市场下滑而出现大量亏损时,家电下乡成了龙头企业过冬最暖的棉袄。冬天是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挑战,也是企业增强生存发展本领的机遇。企业要抓紧时间投身“冬练”队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紧日子苦日子里强筋健骨。否则,只会在温暖中生活,即使没有这个冬天,也会在下个冬天被市场竞争无情淘汰。

度过冬天靠什么?还要靠智慧。金融的“冬天”是不是会必然带来实业的“春天”?当然不能轻易做出这样的判断。一般而言,金融和泡沫经济形势不好时,资本往往会主动向实体方向分流,通过转型升级,培养创新能力来提高吸纳资本能力。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接连遭遇信贷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与通货膨胀,不久前的温州民间高利贷告诉我们,仅仅在金融领域发财风险太大了,中国资本也有一个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如何调整投入方向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的感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关键是中国企业家们如何认识和选择。

危机是一次重新洗牌,只有在危机中探索的企业才有希望走向春天

寒中有暖,阴中有阳,“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冬”是挑战,也是机遇。危机是一次重新洗牌,只要企业能够在危机中探索,在危机中创新,在危机中坚持,在危机中自信,我国企业就有希望在克服困难中再上一个新台阶,走向美好的春天。

春天,代表的是一种希望,表现的是一种状态。在今年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春天的心态,这便是在捕捉希望、创造希望的一种状态。有了这种心态,不仅会发现春天,还将拥有春天。

春天的希望在企业家心里。企业家本质上的含义是冒着风险而创造一番事业的人。一般人很难成为企业家,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那种看不到希望的不确定性状态。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一切靠自己创造,在市场中竞争。就像冬天来临的时候,多数人感到不安、恐惧,优秀企业家则不同,他们往往会感到机会即将来临。

在寒冷的冬天放眼望去,我们不难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行动。机会寓于挑战之中,部分市场的萎缩,意味着另一些市场的发展;部分企业的困境,意味着另一些企业的崛起;房地产市场的寒流濒临,也许意味着文化产业的春天到来。可以肯定,春天到来的时候,那些坚持“冬练”的企业,那些善于审时度势、捕捉机遇顺势发展壮大的企业,一定会成为市场竞争的新英雄。

企业的经营环境确实处在严寒的“冬天”,这个冬天显得太久,太沉闷。但冬天已经很久,“春天还会远吗”?无论多么强烈的寒流,无论多么肆虐的冰雪,都抵挡不住春天的脚步。秋天过后,难躲冬天;冬天过后,必是春天。

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已为中国企业家所熟悉。让我们再次朗诵,“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

愿企业家们都能看到春天的徐徐暖意,中国“强劲发展”的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厉兵秣马,迎接新的春天到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