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江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江西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莱茵河综合治理看城市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永棠

由莱茵河综合治理看城市创新发展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今日莱茵河如诗如画的风景令人陶醉,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由于二战后欧洲工业复苏,莱茵河曾遭受严重污染,一度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

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莱茵河流域管理曲折历程,虽然莱茵河的治理代价是巨大的,但治理效果是显著的,因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众多河流综合治理的学习样板。

从莱茵河的前世,是否可以看到鄱阳湖的今生?看到南昌美丽的城市风貌?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被誉为中国淡水湖泊中的“一湖清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鄱阳湖水域的生态环境正在、已经或将受到损害。据2010年江西省水资源公报,与2009年相比,虽然2010年鄱阳湖优于Ⅲ类水只下降一个百分点,但是劣于Ⅲ类水却上升了一倍,水质明显下降。

从鄱阳湖国家战略的发展角度出发,南昌打造“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定位不失为利国利民的一大新举措。

南昌水域资源占整个城市面积的27%,城内,内四湖外四湖碧波荡漾;城外,赣江、鄱阳湖更把南昌紧紧包围。在南昌政府的主导下,“中国水都”的规划将重点加强南昌市内水系沿线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对南昌市内水系沿线未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企业、生活区污水进行全面收集处理,同时将市内水系与鄱阳湖进行连通,形成一个贯通的活化水系。

学习莱茵河的水环境治理、洪水防御管理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在南昌,打造“中国水都”便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

设想,十多年后的某一天,若是到南昌市任何一个湖泊,都可以坐上游艇,畅游整个南昌,那个时候,南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水都”。

回顾鄱阳湖流域的综合管理,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多年的综合治理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的改善毫无疑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始终如一的明显和有效。在综合治理早期,各行业各部门极力参与,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世界和国内范围造就了巨大影响。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带来的环境压力日益加剧,鄱阳湖生态环境退化趋势难以遏制,鄱阳湖水生态安全面临着一定的威胁。

显而易见,莱茵河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光靠文件、制度、规定以及资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更为重要的是,应解决缺乏畅通无阻的跨流域协调机制、充满智慧的制度化设计以及让流域下游地区充当主角的政策等问题。

我们的政府和企业一提管理就充斥着“检查”、“责令”、“处罚”、“问责”等字眼。然而,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处理方式下,结果会变得迥异。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莱茵河为什么总流淌着清澈的河水;也不难理解,仅一个省内的流域治理为什么总是那么“污不忍睹”!

莱茵河的“用智慧去规划与部署”模式,是不是应该让我们打开新的思路?

正如专家所言,“中国水都”的打造不仅是旅游产业的兴起,更是城市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江西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配套与互补,可以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成为江西省经济腾飞的强力助推器。

“中国水都”是一条南昌城市建设的主干道,通过“中国水都”的建设可以极大地延伸城市综合产业链,随着南昌水系的贯通,南昌市内产业布局将会出现明显的改变,拉动一产,互补二产,落地三产,用旅游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是最合适不过的写照。

城市创新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城市建设好,让城市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地方,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履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莱茵模式的发展强调维护历史、文化和传统,以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理念为基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对经济上正在迅速崛起,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处在转型期,同样面对全球化挑战的中国来说,莱茵模式不失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有益借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