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行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行业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世界性的能源命题,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正在以自己的智慧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可行的答案。
  近日,中国能源研究会刚刚公布了2010年中国能源整体消费状况,报告显示,去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比去年增长5.9%,且单位能耗居高不下。专家预计,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下,刚性需求不仅推动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而且未来中国能源供应瓶颈将难以避免。

“中国智慧”如何破解全球能源困局

智能能源网、能源新常态系统、天地人合一思想———

来源:中国企业报  

智能能源网、能源新常态系统、天地人合一思想———“中国智慧”如何破解全球能源困局

全球能源困局

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近期,肇因于埃及的政局动荡在北非和中东国家形成了“骨牌效应”,特别受非洲第一石油大国利比亚局势的影响,国际油价近日出现了直线式拉升,纽约市场4月合约在10天内飙升了16%,一度冲破100美元/桶的关口,英国布伦特原油更是摸高至120美元/桶的高位。人们惊奇地发现,“第四次石油危机”已利剑在弦。

BP能源预测显示,到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在现有的基础上,仍将上升45%,相当于在现有世界能源消费水平上增加两个美国的消费量。

但依据目前化石能源的开采水平和新能源的发展速度,未来20年的能源消耗不仅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而且能源供应能否具有可持续性、能源价格能否在人们的承受范围之内都存在着重大的不确定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化石能源仍在能源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如果未出现重大的能源创新,不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那么未来几十年,无论是能源供应水平,还是碳排放压力,都可能超出人们的承受底线。

环保专家警示说,化石能源消耗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将会使极地冰川大量融化,未来几十年内,人们站在北京的香山上看到大海并非耸人听闻,而纽约、上海等城市也可能将不复存在,2012那可怕的玛雅预言似乎言犹在耳。

由于全球变暖加快北极冰雪消融,包括俄罗斯和美国在内的多个大国都盯上了北极潜在的能源宝藏,纷纷采取行动以宣示主权。美国及俄罗斯的有关专家日前撰文指出,随着各方矛盾激发,北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地区”,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极有可能在为争夺北极的资源而爆发”。

中国智慧如何破局

为了摆脱能源困局,国际社会做出了各种努力,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针对国际能源紧张的状况纷纷出台政策和规划。欧洲“2020战略”中将在未来十年着重发展“低碳经济”;美国将“智能电网”作为其国家战略中的核心部分。欧盟不仅提出在2014年之前建成欧洲单一的能源市场,而且将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调整为20%。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近期的国情咨文中表示,2015年要见到逾百万辆电动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到2035年,美国的电力将有8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

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形势有别于美国、欧洲,大规模可开发的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储藏地和需求中心的物理距离,动辄上千公里较为遥远,因此,中国必须因地制宜的制定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

为了满足未来的能源供应,需要技术突破的同时,要加强体制创新。美国领跑过去几十年全球发展的事实说明,只有在改变体制,才能创造出经济奇迹。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特别提出“加强现代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凸显了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打造的国家战略地位。

针对打造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国际著名能源专家、中国能源战略思想家武建东教授,从战略层面提出了能源体系整合模式即智能能源网,作为能源变革中的关键支撑要素。他主张将电力、水务、热力、燃气、数据、有线电视等资源捆绑整合,以不同能量间的智能配置,形成智能互动的全新的能源产业体系。这一理论得到国际能源界的高度认可,被国际智能电网联盟主席GuidoBartels认定为“中国的能源思想创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重构能源体系

行业专家认为,人类想真正全面解决能源问题,最首要、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能源体系,它包括全新的能源结构、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应用方式等方面,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变革的能源新常态。这种体系创新中体现了融合、循环、和谐与系统协同的奥秘。

与之不谋而合的是,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创意产业首席顾问菲利普多德也曾表示,“只有中国人天地人合一的智慧能够引导今天的人类走出危机,成就未来。”

“能源新常态”系统能效理论认为: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不再以化石能源为主,而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因为二者之间能够实现相互融合和循环发展。而未来的能源生产将从以开采资源为主,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的“制造”能源为主。能源应用也将摆脱过去孤立、封闭和线性的简单利用,而是转变为基于系统能效最优的多品类能源协同、互补、循环的智能应用。它从根本上打破了“行业竖井”和“企业围墙”,利用智能化手段,实现了多品类能源的系统协同、跨种类转换、循环利用,从而整体上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被很多学者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我们能够在新能源领域抓住契机,以中国和谐的哲学思维,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模式,进而占领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制高点,那么,中国将会在未来大国角逐战中胜出,在世界新格局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进口成品柴油缓解油荒

多年以来,虽然业内多次呼吁发展动力更大、油耗更低的柴油乘用车,但每次都收效甚微,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国内柴油供应紧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叶盛基曾向记者解释,欧洲以进口成品油为主,我国主要以原油提炼成品油为主。由于受生产工艺限制,从原油中提炼出的柴油和汽油是有一定比例的,目前我国从原油提炼生产的柴油和汽油比例约为2.2∶1,已经接近最大值。如果大规模推广使用柴油轿车,必将进一步加剧柴油供应紧张的局面。

“石油企业可以去进口成品柴油,这样不仅能缓解油荒,还可以减少炼油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消耗和排放,也有助于节能减排。”中国内燃机协会副秘书长魏安力则直言不讳地表示,自从1980年以来,我国共出现了3次油荒,但每一次都不是消费品结构引起的,都是可控的。国家通过调剂进口柴油的配额,完全可以解决柴油荒的问题。

实际上,自从2010年年底国内出现柴油荒以来,为了增加柴油产出,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石油企业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现在领导全下到一线去慰问一线员工,给炼厂工人和加油站工人送吃的,全都玩了命地加工柴油。”去年年底中石化有关人士曾向媒体这样透露。“中石化管进口原油的人士一听到我国汽车产销达到1800万辆,脑袋就大了,因为国务院领导给我们下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国内油品供应。”季晓楠则这样描述石油企业的压力。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直接进口成品柴油成为不少业内人士缓解柴油荒的建议。

(文章来源:新华能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