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活企业自身的能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激活企业自身的能量

临近年底,小微企业又收到了国家相关部委送出的一个“礼包”———暂免征收22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这是国家为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出台的最新政策。

根据此次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通知,对小型微型企业暂免征收的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包括,企业注册登记费、税务发票工本费、海关监管手续费、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农机监理费等22项收费。暂免征收的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

当前,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不少小微企业面临生存考验。为切实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我国已出台多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小微企业,金融、财税政策在扶持小微型企业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但是,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包括行政审批制度在内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企业发展的束缚与限制。虽然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领风气之行的深圳就率先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但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至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由此看来,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比减免部分税费更重要的治本之策。

11月14日,国务院召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就不要设定行政审批;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就不要再搞前置审批。

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突出三个重点领域:一是投资领域。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真正确立企业和公民个人的投资主体地位。二是社会事业领域。加大审批事项的清理、精简和调整力度,放宽限制,打破垄断,扩大开放,公平准入,鼓励竞争。三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领域。清理一些部门和地方利用“红头文件”等对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出的限制性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按法定程序设定的登记、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要一律取消。

近年来,许多政府部门都花费巨额资金购置现代办公设备,加强了软件和硬件的建设,这些措施对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发挥了物质性的作用,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还是要从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上下功夫。

许多小微型企业对于各种行政审批和办事环节的繁复都有很深的体会和不满,以致为数不少的企业都希望能够用金钱换效率,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在很多时候时间都是比金钱更昂贵的成本,尽管一切手续可能都会合理、合法地办妥,但企业实在是等不起。

对于企业而言,有些程序设立的目的和依据实在是本糊涂账。比如说,企业注册过程的验资,把注册资本金打入指定银行,拿到银行的存款证明还不行,还要由会计师事务所根据银行存单出具验资报告才行。而会计师事务所只是拿一个固定的报告模板,再附上银行的凭证就可以赚一笔验资费,并且还要根据企业注册金额按比例收费。难道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会计师事务所比银行更有公信力吗,难道打印同样模板验资报告会因为注册资本的不同而导致成本不同吗?

同样纠结的还有建筑企业资格的审批———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相应级别工程的建造经验,才能获得相应级别的建造资格;而没有这种级别的建造资格,是不能参加该级别工程建造的。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永远不可破解的悖论之中。环保工程施工资格的审批也有类似的规定,只有参与过环保项目施工,才能够拿到相应的证书;而只有有证书的企业才能参加项目施工。企业永远也猜不出是什么样的脑袋想出了这样让人找不到出路的逻辑,只能是靠买通各个相关环节,让寻租者获得利益后,才能获得资质或项目。

除了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之外,在改善企业运营环境方面政府部门还有许多可以作为的空间。比如打破垄断,让企业通过竞争提高活力。继国家发改委表示已经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展开的反垄断调查后,国家发改委开始对垄断行为动了真格,山东两家医药公司因有垄断行为被处以700万元的罚款。再比如清理特供品牌,国家四部委对个别企业利用“国家顶级机构”形象拔高品牌的现象进行了清理,鲁花、椰树、三元等品牌不再在产品包装上使用“人民大会堂”字样,使企业回归平等竞争。

如果说减税让利是在特定时期给小微企业一些必要的补品,那么,通过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则会从根本上激活企业本身的活力和能量。显然,后一点是更为重要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