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4版            民生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蚁族”折射“知识就业”难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雅儒毛强

“蚁族”折射“知识就业”难题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之所以将这个群体命名为“蚁族”,是因为其与蚂蚁的许多特点相类似:高智、群居、勤劳、坚持、弱小等。被称之为继我国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蚁族”的出现折射出当前我国高学历群体实现有效的

“知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深入地研究“蚁族”现象的成因,可能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和建议等,可以为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蚁族”问题严重化趋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蚁族”问题是在一定程度“知识失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解决和缓解我国“蚁族”问题,就是要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日趋严重化的“高学历失业”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我国目前的“知识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密切相关,解决“知识失业”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要消除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某些不合理制度,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其次,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再次,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度规模重新界定。也有研究者认为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问题”是解决“知识失业”的关键,一方面通过扩大正规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规范非正规部门,改善该部门的就业环境,使大学生愿意到非正规部门就业。

优化大学毕业生供给结构

“蚁族”问题的出现是我国部分高学历者无法实现有效

“知识就业”所引发的。有研究者认为要解决高学历者的有效就业问题,必须调整和解决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和结构失衡,进而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结构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也有研究者认为从目前所进行的各种改革和调整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取向,即对口与适应。这两种模式的改革,更深层次的意义也就在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模式的转型,它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能够更好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规律与市场经济“对口”。不断降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互动与交往的成本,进一步优化大学毕业生这种高层次人才的资源配置。有研究者指出,解决大学毕业生供求不平衡、不匹配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合理调适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坚持特色育人,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二、转变办学思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规格的多样化要求,在明确学校基本定位的基础上确立各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搭建宽厚基础知识与扎实专业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将就业能力的提高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就业指导,全面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强弱,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是否正确,决定大学毕业生能否实现有效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难就难在实力较弱,更难在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蚁族”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拓宽就业视野,转变就业观念,使自身素质能够满足相应的市场需求。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毕业生自身应主动把握就业市场,准确定位,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应主动多渠道把握相关信息与毕业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可就业性。应认识到高等教育只是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实力,争取到较好就业机会的条件之一。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使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保持同步。诚然,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基础好、起点高,会有更快的发展机会,条件优越,是大学生的理想就业场所,但是,目标不要只局限于此,条条大路通罗马,要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有研究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扭曲与三次产业低水平制约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及待遇低对高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必须在结构调整中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就业。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这表明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本身不能完全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考虑经济结构的因素,因为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就业和劳动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经济调整与就业协调发展,调控好各产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就业分布问题。国家在宏观上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要在促进全社会就业率提高的同时为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基本条件。还有研究者认为必须扭转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要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而且要缩小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加强小城镇建设,缩小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差距。所以,从投资建设的政策导向上鼓励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把工业分散,真正缩小区域差异,促进毕业生在全国大、中、小城市及农村中比较均衡地分布。从而使城乡对高校毕业生巨大的潜在需求能够切实有效地转化为有效的高学历劳动力需求。

借鉴国外经验

在实践中,各国政府的政策效果研究也证明这些政策对微观和宏观领域的影响都是积极的。国外的主要经验有: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从事冷门职业,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之间配置大学毕业生。做好就业市场调查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建立政府、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启动大学生“实习计划”,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岗位,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先就业再择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薄弱,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就业导向激励措施缺乏。教育部门应迅速着手研究和制定长期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战略。包括整体规模、层次、体制和机制等长期的发展目标。动员政府、企业、大学、中介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