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大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大事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典案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典案例

联想经典案例

7年前,联想收购了业界鼻祖、蓝色巨人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这在当年绝对算得上是一条爆炸新闻,将IBM计算机这个响当当的品牌揽入旗下,貌似名利双收的一桩买卖,在当时却并不被人们看好,还用“蛇吞象”来比喻此次收购,认为联想必定要“消化不良”了。而事实仿佛也在印证这一点。2008年,联想出现了2.26亿美元的公司最大亏损,企业在金融危机和国际业务融合不佳两个因素的夹击下,出现了严重困难。

“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实际上,文化的差异到处存在。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引来一场误解,一句平常的话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冲突,文化的融合对任何经历跨国并购的公司都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2008年,柳传志重新出山,首先直接插手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

经过7年的摸爬滚打,联想已经将外来文化与联想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形成了更加开放的“新联想文化”,核心便是:说到做到、尽心尽力。

2009年的第二财季,联想集团终于扭亏为盈,今年9月,联想更是成功登上全球第二大个人计算机厂商的宝座。

中远经典案例

2008年6月,中远集团在激烈的国际竞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比雷埃夫斯港2号和3号集装箱码头35年特许经营权。然而就在2010年初,比雷埃夫斯港还是阴云笼罩,码头的经营出现了操作系统数据不准确、靠港船舶压港严重等问题,导致客户纷纷离去。这让中远十分挠头,必须立即想办法扭转局势。

在中远掌门人魏家福的指挥下,中远集团所有欧洲航线都必须双向经停比雷埃夫斯港,这是中远全面接管之后,比雷埃夫斯港2号码头迎来的第一批货源。

中远不仅把自己的船队调往比雷埃夫斯港,而且还对比雷埃夫斯港进行了全新的改建。投入5000万欧元进行了2号码头的改建,花费5500万欧元购买了6台新桥吊和16台新轨道吊等现代化装卸设备。

仅仅在中远全面接管三个月之后,比雷埃夫斯2号码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2011年前9个月,公司已完成作业船舶938艘次,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9.6万标箱,全年预计实现100万标箱,而正是中远集团的努力,让比雷埃夫斯港口这颗地中海明珠重新散发光彩。

中联重科经典案例

2007年6月,意大利工业城市米兰突然爆出一条消息:意大利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西法公司准备出售。西法成立于1928年,行业排名欧洲第一、世界第三。消息一出,全球多达22家同行闻声而动,一场跨国并购大战瞬间打响。在这场强手如林的收购战中,中联重科联合弘毅投资一举胜出成功并购西法。并购完成之后,中联重科从原来的全球行业排名第五位一下跃居到了第一位。

就在中联重科收购西法刚刚结束时,一场撼动欧洲经济的寒冬突然降临。2008年,西法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亏损。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随即任命了新的CEO,中联重科和西法加速了融合的步伐,帮助西法快速走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淖。

为了表彰詹纯新为意大利经济交流发展所作的贡献,意大利总统府纳波利塔诺亲自为詹纯新颁发大奖,这个在意大利被视作最权威的经济人物大奖,设立18年来,首次颁发给了一位中国企业家。

华菱经典案例

近年来,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对价格的垄断使中国的钢铁企业的利润严重流失。中国企业与海外铁矿石公司的合作和并购屡屡受挫。在这样的背景下,华菱钢铁集团成功收购澳洲铁矿石公司FMG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华菱与FMG的谈判颇具戏剧性,刚开始接触的时候,谈判进展得非常快。就在华菱沉浸在喜悦当中时,却发现FMG实际上“脚踩了几只船”。

然而,华菱并没有乱了阵脚。当时金融海啸一浪高过一浪,华菱分析,这些所谓的机构投资者,很有可能只是FMG放出的烟幕弹,这些机构投资者未必还拿得出钱来。

最终,华菱以每股2.48澳元折价认购FMG新发行的2.6亿股股票,总共投资12.718亿澳元就获得了FMG17.34%的股权,成为FMG的第二大股东。这是湖南迄今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也是中国钢铁行业唯一收购国外上市公司股权的企业。

TCL经典案例

2004年,TCL这个中国彩电业的领军企业,因为一起跨国并购,成为这一年国内各大媒体的焦点。就在这一年,TCL和汤姆逊合资组建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TCL也由此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然而就在收购的第二年,坏消息就接踵而至。

TCL并购的汤姆逊出现巨额亏损,付出的成本相当于公司4年的利润。面对2005年、2006年每年接近20亿元的亏损,TCL不得不实施欧洲业务的重组计划,核心内容之一便是裁撤冗员。然而令公司始料未及的是,在法国,裁员远非想象的那么容易。

当时TCL-汤姆逊公司全欧洲销售管理体系有450名员工,这样的决定意味着要先支付这450人的裁员成本,将他们全部解聘,然后再重起炉灶,把有用的员工返聘回来。

最终TCL为欧洲业务重组支付了高达2.7亿欧元的费用,而其中绝大部分是给员工的安置费用,平均裁员成本超过每人10万欧元。

一次次阵痛和艰难重组,一次次摔打和历练。6年之后,TCL集团终于走出了经营困境,实现了盈利。2007年,TCL集团实现净利润3.8亿元,之后几年盈利持续提升。2011年一季度净利润就达到了2.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55%。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