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投资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于速冻业高速发展,要求与其配套的相关行业如面粉加工业、肉禽饲养及屠宰和冷链运输也必须配套发展。实际上,这些配套行业远远跟不上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

速冻业崛起亟待安全难题解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速冻业崛起亟待安全难题解冻

继“思念”水饺“细菌门”之后,日前,三全、海霸王等6个品牌的部分产品也被广州市工商局曝出含有同样可致肺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思念在表示退货、赔偿的同时,也辩解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目前正在公示的新国标中,允许存在一定量。

实际上,今年9月6日,在卫生部网站上发布的新《食品安全标准速冻面米制品》征求意见稿中表明,允许“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指标被设在一定的限量范围内。而按照目前的速冻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在速冻食品中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掣肘配套瓶颈

由于速冻业高速发展,要求与其配套的相关行业如面粉加工业、肉禽饲养及屠宰和冷链运输也必须配套发展。实际上,这些配套行业远远跟不上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受生产技术、运输等条件影响,速冻食品产品质量仍然略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速冻厂家看来,金黄色葡萄球菌要完全杜绝很难做到,在生产环节企业可以做到,但在运输流通、终端则难以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冷链、零售终端的冷库、冷柜等设备温度不达标,都有可能产生。

三全集团一位负责人对相关媒体称,速冻产品出现问题,往往是原料采购环节更容易出现问题,采购含此菌的肉可能在抽验时漏掉了。

以最明显的手工水饺和机器水饺为例,虽自动化程度高但却无法接近传统手工产品的品质,造成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以及设备简陋。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整个行业的急剧膨胀,造成鱼龙混杂,许多小厂家采取恶性竞争的手段。散装散卖使卫生和冷链的保持成为空谈,原料质量、卫生状况及产品保质期都令人担忧。此外,产品制造过程的卫生监督控制标准与国际水平相差较远。此次思念食品事件,就在社会公众、食品专家和企业之间引起大的争议。

而超低价格的恶性竞争在压缩利润空间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技术进步、新品开发、品质控制和食品安全方面的综合投入产生困难。资料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速冻食品的品种在1000个以上,国内仅100多个,而且绝大部分的销量集中在水饺、汤圆和馄饨等少数几个大类上,这凸显出我国速冻食品种类过于单调,同质化竞争严重。这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企业竞相压低价格,导致的结果为利润率越来越薄。

广发行业研究员胡鸿认为,速冻食品行业正逐步加大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加强产品的市场细分,加之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行业蕴涵着机遇和发展空间。可以预测,在未来10年内,速冻米、面食品行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完成由新兴行业向成熟朝阳行业的转换和过渡。

空间依旧巨大

周思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冷链物流建设、商超等外部硬件条件的发展,速冻食品未来市场有望得以快速扩大,并从城市延伸到更广阔的乡村市场。

据了解,在日本70%的速冻食品用于快餐与团体伙食,而我国速冻食品目前大部分供应超市零售。

在国际市场上,60%以上的冷冻冷藏食品用于餐饮业,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不到5%。巨大的市场将引发速冻食品业务市场的兴起,为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商机和空间。

目前,速冻行业还不到100亿元销售收入,与此类似的餐饮行业有近3万亿元的销售收入,无论是与餐饮行业的销售额比较,还是与发达国家同行业相比,差距都非常大。

食品工程博士崔凯认为,根据亚洲国家发展速冻食品的经验,人均年收入1500美元是消费速冻食品的临界点。它意味着当达到这样的收入水平时,国民才会对消费的食品有更多的需求,如食品的方便性、风味的可口性、食用的安全性以及营养等。

除行业巨大的商机外,我国速冻行业消费也在发生很大变化。速冻食品行业正从沿海城市向内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二三线城市普及率提高、主流消费者收入改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大趋势。

周思然也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随着冷冻食品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未来速冻食品行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不仅产品质量得以提高,种类进一步多样化,产品包装进一步升级,朝着更加环保、方便和快捷的方向发展,而且产品生产过程中机械自动化程度也将得以提升,最大限度地保障产品安全。

“与此同时,企业也将提高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动销售渠道的拓展,并改变目前以零售为主的市场销售渠道。”周思然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