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产业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尽管黔酒保持着传统的酿酒技术,是原生态的、绿色的,但生产和销售基本完全脱节

贵酒不“贵”调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闵云霄

贵酒不“贵”调查

唯一能有力量代表贵州酒在整个中国白酒市场竞争中地位的唯有“贵州茅台”,其它许多都风光不再。CNS供图

“黔酒”,因为酿造技术和甘醇韵味并且拥有中国白酒第一品牌“国酒茅台”,而被业界、学界尊称为“酒中贵族”,白酒产业已成为贵州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但非常尴尬的是,在全国白酒市场上,所占份额偏少。有数据显示,2010年,该省规模以上白酒工业实现总产值220亿元,利税130.8亿元,虽然贵州白酒利税率居全国第一位,但其总量,已被“邻居”四川甩在身后。2010年前10月,四川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45.13亿元,“今年全年四川白酒销售额破千亿几无悬念”,四川如此宣称。

“贵州名片”沉浮

在贵州赫章县哲庄乡阿穴村,500多户人家居住在大山的夹缝中,除了种地,他们还“种酒”,《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几乎在每户人家都有用于酿酒的器具。“身在阿穴不酿酒,只有搬走”,村委会副主任陈艳道出了村民们对酒的依赖和膜拜。让他们最为自豪的是,彝书上记载,在3000年前,该村酿制的“土酒”,曾献贡汉武帝。

该村规模最大的赫章阿穴酒厂,虽然早在1974年就建造,但由于资金不足,目前只有四栋矮小的厂房,共计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而且院坝内已杂草丛生,生产车间作业的工人,不到10人,年生产能力只有80吨。

其“土酒”口感很好,而且注册了“彝神古酒”、“夜郎自大”、“土药子”等商标,但除了在方圆百公里左右的地方很名气外,外界少有人知。记者在乡政府喝的酒,也是未经过包装的“土酒”,一位干部告诉记者:“一是保持乡土特色,二是节约经济。由于贫穷落后,县里每年给我们的开支,合计也只有80万”。虽然哲庄乡政府多次招商引资,但最后都无功而返。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贵州白酒产业迎来了一次鼎盛时期,除国酒茅台、董酒等知名品牌外,还培育了“鸭溪、湄窖、匀酒”等贵州八大名酒。国家高级品酒师梁明锋说,贵州的老“八大名酒”曾风靡一时,各有千秋,在贵州酒业发展史上,不但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贵州酒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范本。“八大名酒”尽管沉浮不定,但无疑是贵州的宝贵财富。

据资料显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酒就始终处在“低迷”中“沉思”,截至今日,这些“黔酒老牌劲旅”,已经从顶峰时期的48家“名酒团”到现在的只有几家酒厂的踪影,目前,唯一能有力量改变贵州酒在整个中国白酒市场竞争中地位的唯有“贵州茅台”,如今许多都风光不再。

贵州省酿酒协会副秘书长黄平介绍说,“贵州八大名酒”之一的安酒是我省最早破产的企业,“如今在市场已难觅踪影,其生产车间部分被另一家酒厂租赁生产。”

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原贵州省中小企业局局长龙超亚认为,贵州白酒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期,但贵州白酒业发展仍面临产量小、产能不足,产品同质化趋向较为严重,可持续发展资金短缺等尴尬。

压力与对决

根据官方数据,2010年,贵州省白酒产业实现总产值203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利税130.8亿元,利税率居全国第一位;增加值15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4%。白酒产业成为该省仅次于煤炭和电力行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十一五”以来,贵州白酒产业除2009年产量出现下滑外,总体上讲仍然呈现稳定、持续增长的恢复性发展态势。

2009年全国白酒行业分地区经济指标排位数据显示,贵州白酒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排名仅次于四川省、山东省,均排名第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表现良好,特别是利税率高居全国白酒行业首位。

与“邻居”四川相比,差距一目了然。在今年夏天举行的“四川省酿酒协会第三次全省会员代表大会”上,原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范中成称,2010年前10月,四川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45.13亿元,今年全年四川白酒销售额破千亿几无悬念。

四川食品工业协会党组书记、会长崔兆全称,按照2004年—2009年四川白酒业年均增长率保守测算,预计2015年四川白酒制造业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500亿元,将再造一个白酒千亿元产业。“四川即将出台推进川酒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措施涉及行业财税、经营环境、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

茅台强大的竞争对手甚至喊出“国酒不能搞终身制”的口号,并且多次发难。

这样的背景下,贵州决定一搏。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十一五”以来,贵州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贵州白酒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白酒产业振兴计划》等促进白酒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颁布了《酱香型白酒》、《贵州米酒》等一系列地方标准。

随着2009年上半年《贵州省白酒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一些沉积多年的传统名酒品牌再次闯入人们视线。尽管如此,贵州在当年却被挤出了全国白酒产量前10位的行列。

“白酒产业在贵州工业经济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贵州的发展阶段,抓工业必须抓白酒,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首先要加快白酒产业发展。”省长赵克志在今年6月召开的贵州白酒产业发展大会上如是说。

今年8月中旬,贵州举办的国际酒类博览会上,世界名酒厂商云集,参展企业多达1850余家,参展人员和采购商超过万余人,会上贵州省内的酒类企业共签订酒类贸易合同1670个,贸易总额达439.7亿元,安徽省省长王三运、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带队本地上百家酒业企业前往合作交流。按照福建省省长苏树林的说法,要和贵州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国内举办的首个国际性酒类博览会落户贵州,是因为中国白酒市场上的黔酒符号越来越引人注目。”有专家指出,正是基于贵州白酒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国务院最终决定将国内惟一国际性酒类博览会放在贵州,而且是以商务部与贵州省的名义来举办,规格之高,颇有深意。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展会。”省商务厅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本次盛会,外交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等15个国家部委和单位派员参会祝贺;乌拉圭、印度尼西亚、德国、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英国、匈牙利、菲律宾等国家驻华使节莅临观展。

目前,该省还与湖南、广西等兄弟省(区、市)、印尼等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出力与出路

“2010年,中国白酒市场开始复苏。”有专家称,随着中国白酒产业的燃点与拐点出现,川酒、苏酒、晋酒和黔酒群雄并起,各领风骚。其间,黔酒在国酒茅台的引领下,习酒、董酒、青酒、珍酒、国台酒、林城老酒等等一批新老品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开始强势冲击国内市场。

“中国是酒类消费大国,而贵州是国酒茅台之乡,好山好水出好酒,贵州名酒众多,在市场上很有实力。”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杨胜军指出,贵州位于长三角地区,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这几年贵州经济发展的增速也较快,引起了各方关注。

一种观点是:“该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白酒产业的发展是必须要加大加强加快的,换句话说,贵州省当前的发展阶段,白酒产业的社会贡献度最容易显现。”

振兴贵州白酒的初衷,是2011年6月30日召开的全省白酒产业发展大会。会上,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白酒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白酒产量确保80万千升、力争100万千升,占全国白酒市场份额的10%左右,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新增6至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批著名商标。到2020年,占全国白酒市场的份额争取达到20%。由此,贵州白酒的“液体黄金”价值正越来越突显。

“白酒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就业提升了群众收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仁怀市为例,2010年该市有机高粱产量达到6.6万吨,农民人均来自高粱生产的收入近1000元,仅此一项就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04元。

同时,白酒产业对调整产业结构也有推动作用。该省白酒产业增加值占轻工业的36.7%,白酒产业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整个轻工业快速发展。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贵州重点打造黔北地区、黔中地区、黔南地区3个“贵州白酒”品牌基地,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精选部分白酒企业纳入“贵州白酒”品牌基地第一批名单,精心培育一批全国和区域性畅销的高中档品牌。其具体的思路是:黔北地区,以遵义市沿赤水河一带、湄潭及董公寺两地的白酒重点骨干企业,打造以酱香型优质白酒为主的“贵州白酒”品牌基地;黔中地区力争较短时间内实现恢复和振兴,以贵阳、安顺为主,将贵州安酒有限公司和贵州贵酒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以浓香型、兼香型为主导的“贵州白酒”品牌基地;黔南地区以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黔西南州为主,依托青酒集团、贵州醇酒厂、贵州都匀市匀酒厂,打造三个民族自治州“贵州白酒”品牌基地。

从2010年起,每年将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的“贵州白酒”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品牌基地建设、品牌推广、市场开拓、形象打造等各项工作。振兴黔酒是贵州实施工业化的必然选择。有人认为,贵州省“生产百万千升白酒,打造千亿元级产业”如能顺利实施,“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目标,有望成为现实。

《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得知,贵州省已有白酒生产企业527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目前,已有数百亿的外来资本准备抢滩贵州白酒资源。先后引进北京申亿通公司对传统名优酒董酒进行收购重组,引进香港银基集团对鸭溪酒业进行兼并,引进山东鲁泽集团对珍酒公司进行整体收购,通过引进外来投资,不断增强白酒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著名营销实战专家陈绍珊认为,多年来,尽管黔酒保持着传统的酿酒技术,是原生态的、绿色的,但生产和销售基本完全脱节,他说,酒的质量的好坏并不是几个人说了算,而是要消费者说了才算数,因此,黔酒尽管贵为“酒中贵族”,但生产或者销售黔酒的个人或组织并未“将消费者的心灵拉过来”。

在梁明锋看来,要发展贵州酒业,让黔酒真正成为“酒中贵族”,引领市场,企业须苦练内功,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消费者口味为核心进行研发生产,开发出消费者真正喜欢的产品,给消费者买单的理由。作为贵州省管专家,他表示,“这才是黔酒的唯一出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