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稀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休克”的稀土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2011年中国稀土产业的“诡异”现象将迎来一次彻底变局。
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生产、出口和消费国,长期以来,中国稀土行业却在一种另类与偏颇的路径中莽撞行进,以至最终形成对内对外双重“诡异”的产业格局。对外而言,在稀土资源相对较少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觊觎下,大批跨国厂商长驱直入,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发,当中国企业陶醉于眼前杯中利润的同时,跨国公司却从中国进口稀土分离物质后生产出高精技术产品,再返销中国,将附加值增长数倍,乃至数十倍。面对外资企业“点石成金”的“魔术”,中国企业只得掏出高于此前利润多倍的价钱买单,却丝毫没有讨价的话语权。
而对内来说,稀土行业的乱象却更加严重。全球对于稀土的大量需求,使得中国的稀土大批廉价外流,为此,国家先后出台各种政策措施调控稀土开采,并提高了稀土生产准入门槛。这些频繁出台的政策释放出密集的趋紧信号,让一些掌握原材料的上游矿山及冶炼企业感受到强烈的涨价预期,这些大矿山大企业随即开始了稀土囤积策略。新一轮乱象开始上演。虽然稀土开采及冶炼的战车仍然动力十足,但中国市场的稀土交易忽然骤减,这对外界传递出资源紧缺的暗示。但与此同时却是大型矿山、大型冶炼企业不断攀升的库存价值。大企业囤积稀土的现象很快带动了产业链下游企业的整体恐慌,促使其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地开始四处采购昂贵的原料用于维持企业运行及规避行业风险。而这种慌不择路的采购,更加剧了大企业对资源的掠夺和累积,也更进一步助推了稀土的交易价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包钢的稀土交易价格。在资本市场的大力烘托下,包钢稀土价格直线上升,在短短两年之内,就从每股8元上升至每股100元之多,涨幅高达十几倍,甚至有行业人士预计,包钢稀土的价格有望达到每股300元。
然而,中国稀土的“怪象”并未就此收场,更加混乱的局面随之出现,囤积稀土的巨额利润,诱惑了一大批投资者加入其中,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稀土行业的专业人士,甚至根本不懂稀土为何物,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稀土谋利的狂热。当大批业外资本纷纷融入稀土产业的时候,这个产业开始沸腾,这种热潮迅速冲淡了稀土行业本应具有的资源含金量、资本含金量以及稀土市场交易理性,价格急剧攀升,并很快达到巅峰状态,至此,中国稀土产业终于彻底被“妖魔化”。
显而易见,所有被放纵的行为都指向同一个结果,由于中国长期以低廉的价格供应全球90%的稀土市场,加之稀土开采和冶炼企业成本利润的倒挂以及疯狂逐利的投机客造成的大量稀土被盲目滥采盗采,最终导致我国稀土资源储量明显下降。曾经的稀土大国资源优势正被逐渐削弱,而与此相对应的状况则是,国际上的工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纷纷建立起战略资源储备制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部分拥有稀土资源的国家,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的稀土开采,将稀土战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有观点认为,政策是稀土价格上涨最大的推手。因为相关行业政策史无前例地密集颁布,使整个行业对未来前景充满期待。环保、整顿、减产、控制出口,每一项都构成价格上涨的动力。
而更多观点表示,中国稀土产业急需一次深度的产业变革,需要一次彻底的行业洗牌。自年初开始,关于稀土产业的整治措施紧密出台,环环相扣。2011年2月—8月,多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为混乱的稀土产业带来一种深层次的变革压力。一时之间,中国的稀土业表现出大范围“休克”现象,不少企业宣布停产停工。
分析人士认为,稀土“休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前段时间肆意的稀土开采生产而导致生产配额提前用尽,这正是不良产业格局导致的后果。而明显收紧的行业政策,表明国家对稀土产业的治理和调控坚决而刻不容缓的态度,传递出中国稀土产业的大变革信息。和以往的政策相比,今年的治理措施真正触及到了原材料生产和冶炼分离等稀土行业存在的弊端,将从行业基因中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将使利益分配崎形的稀土产业链得到全方位的修正和治理。我们希望,这是中国稀土产业一次真正的涅槃。(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