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5版:特刊11版-关键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5版            特刊11版-关键词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特八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特八版)

话题7坚持市场还是回到计划?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必须在坚持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既要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又要切实加强和支持经济发展中薄弱环节;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既要从宏观上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温家宝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只有推进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才能改变目前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包括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布局调整和股份化改制,加强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反垄断执法和资本市场的合规性监管。”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金融危机爆发后,泡沫已经破灭,一些固守于那些理论模型的人,包括美联储主席,还在认为问题已经控制住,次贷的存在问题不至于影响经济全局。这一论断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模型基础之上的,而这些模型根本就是错的!无论是经济假设还是数学结构都是错的!如果制定政策的基础是一些错误的模型,那么政策必定会出现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

“此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经济出问题,而是市场机制在发展中出了问题。中国改革方向不能动摇;开放是趋势,中国开放的政策不能动摇。中国不仅参加救援,更重要的是考虑是否重建体系及在重建中承担何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对改革开放本身产生影响。”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扩大内需,扩大资源环境投资需求,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则依赖于政府转型。”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不能转变、内需不足等问题,说到底都是体制问题,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不到位,现有体制不足以支撑发展的问题。下一步改革任务之一应是建立和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总编周为民

“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向来之不易,是中国三十年改革的基本经验。中国总体上不是市场化过度,而是市场化还不足。无论风吹草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

“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经济就越完善。企业并购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包明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在产业竞争方面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优势。这时,如果还仅仅是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运用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种经济手段,来增强本国的产业竞争力,以巩固本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系教授李曦辉

话题8摸着石头过河还是走科学之道?

“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使高新技术所需要的高投入可以有巨大的消化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绝好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

“近年来,中储粮通过在上游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三农’服务社,掌握了上游第一手轮换粮源,同时在下游产业链积极加强与加工流通领域企业合作,加强了产销区直属企业协作。”

———中储粮购销计划部副部长金京

“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履行统一监管和基础管理的国资管理机构,这种合理性和必要性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

“现在的中国国有企业不仅仅是要做强做大,在这个基础上,做优才是关键。例如,像100米跑步,不能在终点跌倒,跌倒就是前功尽弃,这时就需要一个好的体质和体格,体质是优,体格是强,优了就代表强,强了就代表大。”

———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张春晓

“过去,如果说企业发展靠的是胆大,只要有魄力,只要敢作敢为就可以把握机会。未来,要想做好企业靠的是文化,要有自己足够的功底,要深刻理解企业发展的规律,才有可能超越对手。”

———中国恒天集团董事长张杰

“我不赞同劳动力成本提高使中国的投资环境变恶劣的说法。影响和决定投资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应当是指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能否适应投资者的需要,而不应当是劳动力是否廉价甚至无偿。绝不能把劳动力成本作为评判投资环境优劣的标准,不能认为劳动力成本越低,那里的投资环境就越好。”

———北京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时福茂

“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的国家,引进外资就是要促进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国际接轨。现在中国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已经走在前面了,下一阶段,同样可以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