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关键词时代之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杜文
国企关键词时代之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国企,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单元,同时还被赋予了多种使命。文本词汇集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潮流和风尚,一些关键词更能体现这一点。
“做大做强”、“自主创新”、“走出去”、“改革重组”、“企业社会责任”、“董事会”、“薪酬改革”、“分红”、“资本运作”、“转型升级”等,这些都是各类型国企面临的解决的急迫而又重要的难题,同时,也是各级国资委在工作中不可能绕开的课题。
在这些重大问题上,《中国企业报》进行了深入报道。在报道中,记者掌握翔实数据,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真相,还原面貌,最大限度地把真实的国资国企展示给人们。
回顾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国企业报》集中报道了以下问题。为了加深认识,不妨以关键词的形式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回顾。
“资本运作”、“并购重组”
2011年3月4日,《中国企业报》以《势不可挡银行进军五大洲》、《资源能源中国企业买世界》、《折戟沉沙中投连续遭重挫》、《电信重组拉动技术革新升级》、《航天军工大整合带来大发展》、《山西煤改国进民退再引争议》等报道(以下提到的报道均为《中国企业报》刊发),在一天报纸集中报道了中国企业的资本运作与并购重组。
在围绕“资本运作和并购重组”这个关键词,《中国企业报》进行了经典案例的报道,为研究和决策者提供了翔实的素材,具有重要的镜鉴价值。
这些报道既详细总结了国资资本运作成功经验,也报道了很多的失败教训,对正反两方面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6月,《央企轨迹:未来资本新动力》,文章报道了央企在资本运作中的概括,勾勒出央企在做大做强中利用资本运作平台的案例。
6月17日,发表了著名财经评论员李锦的文章《以主导地位标准观察国企重组》的长篇评论文章,文章探讨了国企重组的重要性、任务和标准等重大问题,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国企重组的重大问题,文章提出,“衡量国有经济是否居于主导地位的标准,要体现国家意志和人民的利益要求。要在坚持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两条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衡量央企重组成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篇评论提出的观点,对当前国企的并购重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1年7月8日,《资本集中:挖掘价值链潜能》,文章写道,“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相互参股、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大量出现。国有大企业发挥产业价值链条的重要带动作用,通过提供平台,整合资源,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技术、资本、规模和人才的优势与私营企业机制灵活、风险意识强的特点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将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实力。”
在国企并购重组和资本运作中,企业报还进行了其他的报道,总之,整个报道体现了深度和广度、微观和宏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对政府领导、企业高管和经济研究者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际化”、“走出去”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企的“国际化”、“走出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国企只有融入国际化潮流,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才能发展为经过风浪考验的企业。
在这方面,今年《中国企业报》也进行了高度关注和重点报道。2011年6月28日,发表了《产业集聚:由小到大的必然》的深度报道,同日还刊发了《央企:鏖战海外启示录》、《央企走出去:能力和境界》、《中国企业的话语权博弈》等三篇特别报道。这三篇深度报道集中地探讨了国企国际化的经验、问题和意义。
在“国际化”、“走出去”报道中,《中国企业报》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境内企业,同时还关注国际企业变化动态,《欧美“国有化”现象》、《企业集中的中美对比》两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欧美国家企业兼并重组“国有化”现象。这些报道对中国了解国际企业动态、当今全球范围内经济变化具有重要镜鉴价值。
作为全国性的重要财经类媒体,《中国企业报》一直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在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的同时,也关注跨国公司、全球各地的经济动态,这些报道对中国企业、政府官员提供了参考资料。
“自主创新”、“转型”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创新是关键。
6月24日,《中国企业报》以“强国动力”为主题的系列报道中,集中报道了国企的创新故事和创新成果。《央企科技创新动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企科技创新使命》、《用创新驱动讲述国企故事》、《国企创新路径》等多篇深度报道,用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国企在自主创新中不懈努力,用一组组真实的数据论述了自主创新所带来的成就。
《将创新纳入考核是做优国企的关键》、《避开三大创新陷阱》等评论文章,能够做到立场高屋建瓴、观点正中肯綮,分析鞭辟入里。在这期报道中,《中国企业报》把关于创新中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既能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形象化地予以解答,又配合以理论和评论文章,在理论层面予以阐释。同时,这期报纸又围绕创新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发表了《向高附加值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专访文章,借专家之口指出了创新的路径。
“企业社会责任”、“先进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国企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国企不仅要在经济效益上取得成就,在社会效益上同样要展示应有的风貌。如果国企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就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伟大的历史主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国企也会失去了时代的灵魂和色彩。只有承担这双重使命,国企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大舞台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同时,国企的社会责任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这方面被人们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国企如何在这方面交出完美的答卷,需要进行必要的奉献乃至牺牲。
事实上,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上,国企也是一直扮演着先锋角色,在各种重大考验来临时刻一直冲在前面。
《中国企业报》为了更好地报道国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长期跟踪报道,及时地把企业的行动向人们传达。《开滦集团:勇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国企在行动》、《善待农民工》、《保持国企先进性》等新闻报道和理论性文章,把国企践行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全面的展示。
“引领” 细心的《中国企业报》读者可以发现,2011年《中国企业报》在涉及国企的新闻报道中,在正文和标题中多次使用了“引领”一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新闻报道的标题中,迄今为止31次使用了“引领”一词。
使用“引领”这个词汇,不是《中国企业报》别出心裁或哗众取宠之举,也不是《中国企业报》的编辑记者们故意使用这一词汇以达到话语先锋的目的。实际上,在国企报道中使用引领一词,准确地表达了国企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准确地表述了央企在当前经济社会中的重大作用。
引领,具有导向、引导之意。著名财经评论员李锦在中国500强发布之际,在长篇评论《引领中国经济从大国走向强国》一文中写道:“中国的GDP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位,但这只表明中国是经济大国,还不是经济强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就必须有一批世界一流的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就要在管理模式上、自主创新上改变目前的做法,在自主创新、商业模式上有新的东西,才能起引领作用”。实际上,在中国很多大企业是国企,这些企业具有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条件,也是这些企业能够具有引领作用。
《中国企业报》在报道国企中多次使用“引领”一词,在表明国企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是对国企充满着很高的期望,这不仅仅是一家媒体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普遍的期待。
“弄潮儿涛头里,手把红旗旗不湿”。中国的国企和国企的高管们,也正是时代的弄潮儿,在涛头中乘风破浪前行,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更辉煌、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