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2版:特刊08版-论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2版            特刊08版-论道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企纵论大家的参与把本报做企业“思想库”的理想向前推进一步

来源:中国企业报  

国企纵论大家的参与把本报做企业“思想库”的理想向前推进一步

近些年媒体上公开质疑国企的声音,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国进民退论”、“行业垄断论”、“国企亏损论”、“与民争利论”,这些议论在一段时间内常常出现“一边倒”的情势。

“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们,现在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这种感慨反映了很多国企人的困惑。

从6月14日以来,我们连续以10多期报纸60多个版面,推出“强国动力———国企改革发展系列报道”,分为“方向篇”、“主导篇”、“优势篇”、“创新篇”、“国际篇”、“人本篇”、“共赢篇”、“融合篇”、“舆论篇”和“道路篇”共40多万字,向读者讲述国企改革的故事。期间得到国资委及央企的支持,也得到黄范章、金碚、张宇、刘纪鹏、李保民等国企研究者的倾力相助。

“央企的过去是怎么样、现在是怎么样、未来将怎样”,“央企为了谁”,“现在的央企不是过去那个老央企了”,这一系列问题,始终让我们忧戚于心。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选择是否正确?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出现种种矛盾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对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不能沉默,也不应该回避。

这组报道促使理论界、企业界与社会公众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观点,也催促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了新的探索,积累新的沉淀。譬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思想体系便是在这种探索中形成的认识。

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弥补读者的信息不对称性,还事物于本来面目,改变当前舆论对国企强烈的偏见与误解,为国企发展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为了进一步加强读者对国企的认识,我们从本报的国企报道中辑录一些企业老总、专家学者、媒体从业者等各界人士对国企的观点。这些观点短小精悍,不乏精彩之处。

话题1央企重组是应加快还是要做好?

“必须把着力点始终放在做强做优、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核心竞争力上,通过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和谐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央企业整体素质和发展质量。”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

“央企的发展不只是中央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国有资本的发展,央企代表着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带动着产业链的完善,要带领整个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央企可以,也应该成为引领力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大多是基础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排头兵企业,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看,中央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

“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新热点,独特的商业模式有助于国企‘重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冀生

“横向整合就是以大型优势企业为主,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在集团内部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和生产力的深度合理分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

“央企资产重组整合要定位于抢占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划分中的高端或空白地带,在某种意义上,央企通过资产重组整合的阶段已经结束,央企下一段的资产重组整合要从支持宏观调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进行目标定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宗瑜

“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使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大大增强,效益明显改善。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把国有经济的重点放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大的企业集团,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宇

“在中国的企业丛林里,央企无疑是相当特殊的一群。央企是企业,又不完全是企业,从效率角度考量,国有企业同样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但就功能而言,又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特定的时候,还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

———《中国企业报》闵云霄

话题2国企改革的方向和难点在哪里?

“虽然近年来央企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100多家央企中,至今找不出一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

———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

“央企要用好用足国家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现有政策,结合本企业发展实际和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发展与企业主业高度相关的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中央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努力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

“我们决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进行‘贪大求洋’、不切实际的收购。只有资产优良、有收益前景,并且有利于华能战略发展的项目才收购。”

———华能新能源董事长曹培玺

“当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发现国际市场早已形成了大跨国公司垄断和欧美日跨国企业利益分割的格局,从而给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全球布局与竞争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贸易研究室主任杨立强

“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变化更加复杂,国有企业将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将证明,国有企业是我党执政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经济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模式’的独特优势所在。”

———《中国企业报》李锦

“成功容易使得企业变得自满且保守,这是符合逻辑的。成功的喜悦可能会掩盖潜在的风险,给企业带来危机;成功可能使得创新者执着于既有的创新成功,反对新的变化,从创新的推动者转变为创新的反对者。”

———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办公室刘刚

“个人才华很难复制,但是,企业家精神可以传播。尽管像国企很难把企业家精神全部贯彻到位,但是,大部分企业股东代表和经理人还是要追随着‘企业家精神’来实现梦想。”

———海尔总裁张瑞敏

“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正在越来越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像华为、比亚迪等进入高技术产业,并且表现出竞争力的企业,他们都具有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有效结合的显著的特点。一方面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他们保持了成本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

“目前昆钢正在全力推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钢铁制造商向钢铁服务商转变,由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型转变,积极发展用钢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面向生产和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昆钢董事长王长勇

“通过建立大的国资管理体系有利于整体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做大做强,实现国有资本的战略布局与结构调整,使国有资本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和长久之计,最终惠及国民。”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教授

“所有资源型企业最终都会面临转型的问题,要么抓住时机进行主动转型,要么被动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钱平凡教授

“当前,央企乃至国企站在十字路口所作的选择是,为国家建立一个能够与经济和社会进程同步的未来,这是中国的国企做大做强的必然趋势。与之相匹配的最好办法是:开放、全球通用,根据区域做特色改进,这是中国国企做强做大的路径选择。”

———《中国企业报》万斯琴

话题3“国进民退”还是“国民共进”?

“当前国企和民企的关系不在于谁进谁退,而是在于是否理清了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不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第二,是不是市场配置资源。第三,产权保护是否有利。第四,是不是过分的扶大压小。要害在这几个方面,而不是说我们现在去讲国进民退对不对、应不应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发展国有企业,俄罗斯当年全部私有化,导致列宁称之为‘国家脊梁’的国有企业都没有了。中国则是‘抓大放小’,保证了国家安全的完整性。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国家脊梁真正培养起来。”

———著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央企和民企长期依存,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带动、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关系,即使有竞争也是市场中的常规竞争。任何夸大央企和民企矛盾或把央企和民企对立起来的说法都不符合实际情况,对央企和民企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

———《经济日报》崔书文等

“在中国发展与改革的总过程中,一段时期内出现‘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绝不应是经济改革或国企改革的方向。要警惕的是在‘国进’、‘民进’掩护下的‘官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黄范章

“‘国进民退’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如果作为微观个体的单个企业来说,说它进了退了还可以,是个市场机制;从宏观来说,基本理论说得很清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如果说发展了就是‘国进民退’,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宇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调整,众多国有中小企业和国有大中型劣势企业逐步退出,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集中体现在中央企业层面。”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赵欣

“大公司要有大战略,只有收缩战线,突出主业,才能提升公司竞争力。”

———国投公司总裁王会生

“企业进退涨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争论谁进谁退没有意义,用所有制来硬套,更没有意义。最好的做法,还是研究一下如何保持和改善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市场环境,无论是从现实,还是长远来看,这一点对国民经济与企业发展可能更有意义。”

———《中国企业报》裴泳翔

话题4是垄断还是科学集中?

“用发展的眼光看,我国企业的规模与国际大公司实力差距还很大。中石化虽然是亚洲最大的石油公司,但营业收入只有壳牌的66%;中国航空工业的营业收入只有美国波音的37%;东风、上汽和一汽的营业收入总和,才只有丰田汽车的一半……在国际竞争中,缺乏影响力和话语权,更谈不上垄断了。”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邵宁

“中国许多城市都由国有出租车公司垄断了这一行业,出租车司机一天至少工作10小时以上,收入一大半只够给公司交‘份钱’,还须个人付油费,不少人因过于劳累而健康透支。不少司机反映,如果允许私人购车开出租,出租车还有‘降价’空间。现在国企垄断了这一行业,既苦了司机,也殃及乘客。国企不应跟出租车司机这一城市弱势群体‘争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黄范章

“在自然垄断产业中,只有依靠国有企业,才能完成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任务。如今,垄断与竞争的相对关系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国内属于垄断性产业,在国际上就可能是竞争性产业;在管制性垄断产业中,由于它的产生大多是非经济因素所致,这类垄断性产业应大范围退出。”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系教授李曦辉

“中国现在这个阶段,有些行业暂时由国有企业控制倒还可靠一些,因为国有企业毕竟还有组织控制,行为还有所顾忌,如果在监管不到位的时候就完全放开,民营企业进来,他们逐利的动机比国有企业强,加上监管不到位,可能会对公众带来更大的伤害,由此引起的腐败可能更严重。中国煤炭行业的过度分散造成的恶果就是明证。”

———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

“为做强央企,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央企数量大规模减少,但需要注意的是,并购重组的同时也极易导致垄断因素的增加,如果控制不力,将有悖于增加央企市场竞争力的初衷。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反垄断贯穿其中,在实现央企规模经济的同时,抑制诱发垄断的因素。”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汤吉军

“国务院的编制部门已经正式批复要设置国家反垄断委员会。这个机构进一步明确,将进一步加强《反垄断法》在中国实施的有效性,也会进一步增加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各个组成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

“集中与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垄断与腐败又常常是相伴而生。国家在组建反垄断机构,可以肯定的是,垄断行业反腐的力度会越来越强。国企反垄断未来的走向,在探索中正在走向明朗。”

———《中国企业报》闵云霄

话题5是混合所有还是央企独大?

中央企业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改进科技管理,科技产出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研发能力逐步增强,科技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科技产出成果丰硕。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

“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借助‘股份制的路径’,实现职工持股、居民持股、知识产权入股、管理能力入股,促进‘知、劳、资一体化’,‘内在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韩保江

“从长远来看国进民退绝非一种态势,中国经济应该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并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国有资产不断增值,除了极少数行业是国家独资和控股以外,混合所有制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组成一个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总体来说就是混合所有制了,但他下面的财产还是清晰的。产权清晰,组成一个集团,并不是谁吃掉谁的关系,两者联合,有利于互相学习,有利于把民营企业机制引到国有企业中。国企与民企合作还可以有多种形式,实践中可以有兼并、出卖、吸收下岗职工这些合作形式。就是说国企和民企合作,共同发展,特别是在改革问题上,应该采取多种形式。”

———经济学家晓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都是市场竞争的主体,都要遵守市场竞争的规则,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要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企业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合作,共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

“瑞典经济的性质,用他们(社会民主党)的话来说,既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一种混合经济。所谓混合经济,就是在所有制上,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混合;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混合;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混合。其中,最核心的是所有制的混合。因为,只有做到了所有制混合,才有可能做到分配制度与经济运行方式的混合。”

———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吴江教授

“正因为国有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所以中央一直强调要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然而,在某些学者的笔下竟异化为‘国退民进’。现在国有企业发展较快,就以‘国进民退’的声浪进行谴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必要强调,要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

“目前中国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构公有主体混合所有制。萨缪尔森曾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称为‘混合经济’,但那是以私有制为‘母体’的,是一种私有经济系统。与萨缪尔森的‘混合经济’相比,公有主体混合所有制一种混合社会主义经济。他是在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实现私人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协调发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巫继学

“把混合所有制经济定性为公有制经济,也是不妥的。从生产力方面看,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一种企业形式,它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从社会集中各种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是一种所有制形式。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它作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集合体,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主体多样化的特点,无论是控股主体,还是参股主体,它们的投资都不改变其原有的所有制性质。”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当代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作云教授

“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打破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建立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在内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资本的价值最大化。”

———陕西医药集团副总经理李西乾

话题6“沉默是金”还是“鸵鸟政策”?

“央企留存的红利通过投资形成了新的净资产。在‘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的净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5.6%,基本是五年翻了一倍,这个净资产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利润转化,因为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的、属于人民的,它的利润内部人根本不可能分掉拿走。”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

“这一轮国家采取刺激政策,刺激政策的资金首先当然是给国企。大家会问,为什么民营企业拿到的钱比较少?因为,国家的钱直接拨到民企是要有一套制度保证的,至少得先给国企,再由民企来分包。”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

“不管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都是片面的说法,国企近几年的发展情况表明,国企在不同领域是有进有退的。在接下来将要进行的结构调整中,还应该继续关注国企的进退问题,哪些行业国企应该退,哪些行业国企还要进,都要根据行业特性、企业职能而定。”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

“央企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尊重公众知情权的意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转型时期和互联网时代良好的舆论氛围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局面不尽快改变,央企的舆情应对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唐远清

“对国际游戏规则不熟,使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是话语权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国际商会副秘书长林舜杰

“中国的私有化势力进一步制造出消灭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全面私有化的舆论,为了给他们的主张提供依据,他们提出了著名的所谓‘冰棍论’、‘烂苹果论’,以此为根据,他们编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论调,以鼓吹彻底消灭国有企业,尽快实现全面私有化。”

———著名经济学家左大培

“外企的发展历史长、深谙竞争之道,使用媒体公关等手法游刃有余,同时,央企、国企的舆论工作正在转型,反映普遍滞后,危机公关以及舆论引导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发生在央企、国企身上的负面消息被渲染放大,企业形象被妖魔化。”

———知名传媒人士邱宝林

“国有企业要有新的发展,每年都需要新的投入,如果财政不拨款就应该用企业的利润留成。很多人现在认为国企截留利润用来给高管和员工发工资了,其实企业利润和企业工资是不搭界的,是两条线,关于国企高管的工资,国资委是有严格规定的。最基本的原理都没有搞明白就在那里嚷嚷,很让人费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下转特十一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