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远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远见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认为中国当下,包括此前,包括今后,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政府需要不断地供应灵活而丰富的制度。”
  “在不同阶段,政府提供的帮助也就不同,如初创阶段给予企业无偿投入,成长期时帮助引进风险投资,建立企业信用实现债权融资,成熟时期帮助企业改制上市。”

政府制度供给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汤继强

政府制度供给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汤继强

现在,全世界都在谈中小企业融资难,而且把它称之为“世界性难题”,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读。这10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它难在何时、难在何处、难在哪类?中小企业在什么阶段难?困难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在地域上是有分别的,在国内和境外是有分别的,在不同体制机制的背景下是有分别的。东部沿海地区像浙江温州、广东、江苏等一些地方,他们也在谈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但是对于中国内陆中西部地区来说,像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中小企业融资难内涵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除了中央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责无旁贷之外,地方政府一定可以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的资源要素情况,充分发挥和调动各个方面的资源,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

中小企业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融资解决方案

在成都、在成都高新区这些年的实践中,包括全国各地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实践和案例,说明地方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是大有可为的。成都的县域经济非常发达,其实就是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发展良好。成都市有19个区(市)县和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只有130平方公里的面积,今年的财政收入将超过200亿元,仔细分析它的收入来源结构,发现其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贡献是来自科技型的中小企业。事实上,我们在扶持中小企业的过程中是尝到了甜头的。

2006年,我根据工作实践提炼出来一个模式,叫中小企业的“梯形融资模式”,没有想到还获得好几位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批示,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出了第三本书《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实务运作与案例分析》,现在美国、韩国已有译本。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地方造”的东西,但它不仅在促进问题解决方面带来了实际效果,也在客观上把我们解决中小企业的探索这个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往外复制了。

我提出的“梯形融资模式”核心东西是什么呢?我当时的想法是,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候要“甘为人梯”,要努力站在一个为企业服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点是在这里。当然,特别重要的是我参考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我发现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融资需求,许多企业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把它比作一个小孩,一个小孩从出生以后,成长为1岁、2岁、3岁,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配方奶粉,中小企业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融资解决方案。我看过国内外有许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模式,要么是银行的视角,要么是保险的视角,要么是基于其他的视角,没有站在政府的视角思考问题的。而为什么我又特别强调基于政府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认为在中国的体制下,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比政府在调动资源上更具优势和强力。所以说,政府抓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责无旁贷的。

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政府需要不断地供应灵活而丰富的制度

我和国内各种国有银行以及其他方面的投资人都有过交流,我反复强调一点,我认为中国当下,包括此前,包括今后,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政府需要不断地供应灵活而丰富的制度。前不久和韩国的一批高级访问团交流,他们全是韩国各地研究院的成员,我曾经向他们讨教一点,我说韩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不难,是怎么解决的?他们说有一点,韩国的GDP构成,50%是由三星、SK等这样的大集团提供的,另外50%的GDP构成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他们就保证一点,韩国的信贷投放50%给大企业,有50%是给中小企业。

我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也应该站出来,但仅仅靠银行也是不够的。我们的资本市场是不是那么有序呢?这些民间的流动性是不是说只能存到银行、股市、房市?国务院出了老36条、新36条,国家从政策层面上是非常希望把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解决得更好一些,但这个过程比较漫长,我们一直在探索。

我还思考到另外一个问题,其实中小企业对我们来说,虽然很熟悉,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没有关注到它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哪有中小企业这一说呢。改革开放以后慢慢有了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有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没有跟上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困难,包括税收、市场、管理、人才,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以及前段时间说的“三荒”、“三高”的问题。我认为国家应该强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它的意义不仅在解决就业、推动创新、增加税收上,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在成都高新区里,我们免费给大学生提供一年免房租,水电费都免费,甚至还给5万到10万元不等的种子资金支持优秀创业团队,今年我们拿出8000万元“天使资金”来做这个事情,大学生非常欢迎。

成都市和高新区由过去招商引资的环境优势到后来服务的环境优势,形成今天一个很好的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从投资环境到服务环境,再到发展的好环境,实际上我们找到了一个支点,找到一个具有放大效应的杠杆,这就是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方法得当,如果舍得下手,杠杆作用会非常显著。我们先前,政府承担12%的风险、银行承担18%、担保公司承担70%,效果十分好。成都市也积极探索出八种模式,这八种模式非常有效,有些是针对高新技术的信用贷款模式、有的是种子资金无偿提供模式、有的是市县联盟模式,还有“资金池”模式、“市县联保”模式、“统贷统还”模式等,非常受欢迎且效果显著。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协调促进委员会,来协调处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虽然在成都高新区中小企业融资已经不那么难了,但是我们会继续延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小微企业上。有两个问题是重点,一个是发现机制,一个是培养帮扶机制。要做好培养帮扶工作,首先要有发现的机制。如果有一些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项目,比如一群年轻人已经可以接受银行系统的评价考核的时候,你才去介入,就有点晚了。过去我们强调“官产学研”,现在能不能是“官产学研资”,让资金早一点介入。谁去鉴别这个项目、这群人,能够发现这个好项目、好企业?我强调的是要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作用,利用他们的优势,帮助我们提早发现。

在这种思考框架下,我想能不能设立一个“中小企业发展协调促进委员会”,地方政府能不能率先“突围”搞出一些经验来,能不能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具有相对较高级别的协调机构,来协调处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现在科技局有资金、财政局有资金、经信委有资金、发改委有资金,国家很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但这些资源优势散落在各个部门,能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统筹推进这项工作?

另外,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补贴、简单的给钱的方式,能不能由政府主导,提供政策,把它做成一个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假设成立一个规模较大的资金管理公司,让这笔资金在一个动态数据库和一套、一系列的制度供应支撑下,按照科学的办法,把这些资金奖励给担保公司、银行、天使投资人等。政府在背后营造环境、提供制度,给他们奖励和补助,这样政府的帮助一定具有很大的放大作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