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行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行业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伏企业抵“双反”更需破“寒冬”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静宇

光伏企业抵“双反”更需破“寒冬”

“现在企业已经进入停摆状态,美国和欧盟真能欺负人。”11月8日,武汉珈伟太阳能公司负责人说。

10月19日,以美国SolarWorld为代表的几家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申请,要求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双反”调查。这对还没有走出市场行情低迷现状,仍在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萎缩的泥沼中的光伏产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据美方申诉文件,尚德等75家中资企业涉嫌从中国政府获得大量补贴,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太阳能电池板,构成不公平竞争,因此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100%的关税。

更担心欧洲市场跟进

“我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1月8日,无锡尚德公司媒体关系部经理张建敏对记者说。

张建敏表示,最令企业忧虑的其实是欧盟市场。“且不说美国立案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有多大,一旦欧盟跟进,大多数企业只有死路一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管理所副所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李俊峰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征收反补贴、反倾销惩罚性关税,中国企业难以承受。而更叫人担忧的是,欧盟跟风美国,也展开同样的调查。欧洲市场如果再出状况,对国内光伏产业来说,后果将是毁灭性的。”李俊峰说。

今年以来,全球光伏产品价格下跌迅猛,随着欧债危机的继续恶化,使得中国光伏企业成了欧洲缓解危机的“替罪羊”。80%到90%的产能都依靠欧洲市场消化的中国光伏企业正遭遇“生死劫”。

在欧洲市场,有很多光伏企业产品卖不掉,有的压在欧洲的港口,有的要求延期执行。

“现在我们还有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货在德国的口岸放着,他们已经没有钱来拿货了。”武汉兴隆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天告诉记者,欧洲可能有3亿元的合同履行不了,全年订单同比下降了一半以上。原因主要是欧债危机以及欧洲多国政府减少了对太阳能的补贴。如果美国双反案落定,欧洲等市场难免不会有进一步的类似行动。

“这次如果立案,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致命影响,但是后续可能将影响中国光伏业出口到欧盟等其他市场,这个后果将十分严重。”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宏玲分析说。

实际上,美国占中国光伏出口市场的比例为15%到20%,而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多晶硅以及相关设备、辅料的金额更大。

企业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

“SolarWorld本身为德国企业,刚刚开始进入美国市场,美国的4家工厂今年投产,其本身很有可能是为了反倾销在美国提前设厂,不具有代表性,美方申诉企业代表性受到严重质疑。”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华斌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美国现在有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提出了“双反”申请,国内法律界人士认为,美国对“双反”立案的可能性很大。

日前,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无锡尚德、常州天合等14家中国光伏企业已经联合向美国“双反”提出抗辩,美国方面是否立案,几天后就有结果。

同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学会已经先后与多家美国企业进行沟通,试图通过与美国大型太阳能企业、美国太阳工业联盟等行业组织沟通,来影响美国政府,阻止“双反”的通过。

“从立案到裁决,中间需要经过9—12个月的调查期,”商务局公平贸易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国内一家生产企业的高层表示,“全球光伏组件产品定价差异不大,在美销售的光伏组件价格都按照市场行情来定,而且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中国公司,实际定价也并不会比美国企业低,质量和售后服务都值得信赖。”

“然而,价格下降不是个别企业的行为,而是行业整体趋势的下滑所致,根本不存在以低价抢占市场的可能,美方提出的‘双反’完全是无理取闹,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无端指责。”上述生产企业高层表示。

据曹华斌介绍,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与MEMC等一些美国企业谈合作,打算在美国新泽西州、加州等地联合建立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按照计划,除了技术人员是中国人外,工人和管理层人员都将使用美国本地人员,预计至少可解决2000多人的就业。

但受到“双反”影响,中节能太阳能科技与美国的合资业务也被搁置了。“这不仅让中国企业吃了苦头,美国的合作伙伴也表示坚决不同意政府这一‘双反’行为。”曹华斌说。

武汉日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降低了出口份额,转而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今年,我们采用的模式是直接跟大项目合作,比如刚落成的国博就是使用我们的太阳能玻璃。与项目对接考验企业的设计能力,但能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光伏企业不能一味地依赖出口,一方面内部要深入挖潜,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国内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