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宏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宏观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需长期消化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平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平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需长期消化

张平

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0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同比涨幅为5.5%,比上月回落了0.6%。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平就CPI问题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专访。他认为,“5.5%这个数字是在意料之中的,其核心问题还是统计因素,也就是说翘尾因素在起作用。”

翘尾因素起很大作用

所谓“翘尾因素”,指的是上期物价变动因素对下期价格指数的延伸影响。

中国通常使用的价格指数多按年距环比计算,即年度价格指数按该年12个月的平均价格与上年12个月的平均价格比较计算,各月的价格指数也以上年同月为基期计算。如果一年中价格总水平一直上涨,并且前半年物价水平低,后半年物价水平高,全年平均价格水平将高于前半年而低于后半年。即使下一年物价维持上年末的水平,全年价格水平还是上升的。

张平告诉记者,10月份翘尾因素影响只有1.5%,9月份是2.3%,一个月就下降了近一个点,按此速度,下个月就会下降到0.5%以下,到时CPI又要下去一个点,而12月份可能为零,所以说,中国的统计数据里翘尾因素占了很大比重。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由于环比因素CPI还是增长了0.1%,意味着每个月还是有新增的因素。这将给明年第一季度带来很大压力。

张平分析,现在价格形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食品一路领涨;二是服务业的价格涨势明显,虽然没有食品涨得快,但每个月都是稳步上升;三是制成品的价格下降了。这样的结构使中国目前的物价压力仍然比较大。

张平向记者介绍,如果继续有环比增长的因素,到了明年第一季度,4.3%、4.4%的环比因素还是会让CPI上来,上到5%以上,5%还是中国通货膨胀关键的控制点。只有到了不是因为统计因素环比也同时下降,CPI彻底稳定在5以下时,才能说物价的控制取得了成效。

控制物价是长期任务

现在来看,由于经济增长回落、货币紧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等多种因素,才使中国的通货膨胀初战告捷,转折点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但通货膨胀预期还是跟大家预想的基本一致。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张平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从数据上看,直观上感觉下来了;第二,一些主要因素诸如国际因素、总需求、货币供给都在减弱,经济在放缓,这样内部和外部的冲击都没有了。

“尽管如此,成本推动和中国通货膨胀内在的一些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第一,就是长期趋升的食品价格每年都在拉升CPI;第二,长期趋升的服务业价格在慢慢显示威力,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解决,还需要增加供给。所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想一下子压到很低,不是件容易的事。”张平告诉记者。

“现在的形势看似欢欣鼓舞,但按此趋势,明年一二月份CPI还会在5%左右徘徊,第一季度,CPI就会在5%上下波动,如果我们的农产品再有国际因素风吹草动,明年的价格压力依然很大。”张平说。

在这种情况下,张平认为,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们对物价的控制卓有成效;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来消化,对物价控制可能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货币政策不会放松

市场上有一种说法是央行的票据利率在下降,这是不是说明货币政策在松动?

对这个问题,张平认为,实际上,中央开始支持铁路债、允许地方独立融资试点等,都是一种放松信号。而央行是另外一种制度,主要看外汇占款。外汇占款压力不大、不需要那么多对冲基金时,自然不那么紧缩;目前央行适当进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是需要的,这主要是因为外汇占款压力减小。

“现在,国内的金融压力反而增大,实际上,信贷规模原来预计释放7.5万亿,前三季度刚放到5.69万亿。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增加贷款额度也是应该的。但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政府态度,任何紧缩都有紧缩机制,现在存款都下降了,想贷款,有额度,没钱,还是贷不了。”所以,张平认为,货币政策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在放松。

对于明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张平认为,明年全球都在稳定求发展,包括欧债和中国地方债,不能因为债无法兑付而出现问题,这些因素政府都会考虑,为了不造成恐慌,适当地进行金融稳定性的操作是需要的。

张平同时指出,大规模的放松和刺激是不必要的,因为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很快,通货膨胀率也还很高,还不需要放松。而且房地产的调控也刚见效果,如果政策松动,就会前功尽弃。另外,还要消化掉紧缩效应及紧缩的滞后性问题。

所以,“一方面中央已经采取了积极的稳定金融的态度,另一方面,现实经济中还感觉不到宽松的迹象,这是紧缩效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再来一个大规模刺激经济政策,一是没必要,二是恐怕也没那个能力了。颠来倒去,太不符合政府的基本行为了。应该让市场自主调节,而货币政策应该是前瞻性的。”张平说。

总体来说,从政策方面看,现在都在作中性观察。“如果出现比较大的金融和财政不稳定因素,政府应该及时出手稳定住。”张平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