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思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思想
 

2011年11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书评

与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图书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描述和研究中国信贷风险发生、发展、得到遏制过程的书。作者给温家宝总理所呈的万言上疏,较早报告信贷危机真相,提出化解危机对策,引起中央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凝聚和统一高层认识,起了重要作用。本书揭开这一不被大众所知的过程。

这是一本当代智囊著作,因此也是一本思想信息含量高度密集的学术著作。——冯伽悦

李锦同志在书中强调独立主见和对国家负责的精神,我非常赞同。经济决策中智囊们保持理性的独立判断尤为重要。

李锦同志这本书对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少是真知灼见,当然也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作为一名学者,我很支持他独立主见和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李锦同志30多年写的调查报告曾得到30多位政治局委员批示,多是通过内部“奏折”形式而上达的。经济学家们都很看重类似要报、领导参阅、内部报告等等发行量并不大但可直接通“天”的渠道。而李锦同志给总理上陈的治理信贷风险之策,则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直接上疏坦陈己见。通过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就更不容易了。——孙钱章

李锦《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是一本关于经济决策咨询问题的书,再现金融危机中一个学者的思考,为中国近几年经济形势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横断面,值得一读。

令人佩服的是,李锦在两年前已经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提出了建议。他不仅在信贷风险那封著名的信中,而且在许多文章中做了深入思考。他对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富裕与贫穷的关系,分析得都很到位,其间不少观点是他自己的东西。

李锦的《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没有止步于对金融问题的思考,提出一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大判断、大思路和大建议,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赞同李锦的核心观点,我国未来发展,关键在于继续进行改革。——王小广

李锦的几十年似乎一直处在逆境中奋发而起的状态,他的声音开始总是微弱的、孤独的,然而最终屡屡成为时代的最强者,进入党的决议。事实证明,真理常常在孤苦而固执的李锦手里。他因为搞包产到户被调查过,因为提出“新阶层入党论”被批判过,他的大半生充斥着这种痛苦的记录。

《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一书对五大问题的论述,新见迭出,且多是干货,自成体系,实乃治国平天下之策,使人读了心里拜服。每遇大的转折李锦必站出来,提出新的对策、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充分体现知识分子与思想精英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王光明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锦囊妙计。智囊中最高为王佐之才,思路为国家所纳,自是大智囊。从李锦这本书看,作“智囊”要有对“异”的追求。千百次重复已有的定论,是当不了“智囊”的。——周丽

当初,美国如有眼光宏大睿智明达之人,及时向美国总统指出美国贷款过热形势,也许美国是另一形势。现在,中国贷款狂潮起来了,上面又有几人发觉?李锦在这种狂热出现时,浇上一盆清水,足以使脑热者清醒。中国千万不能发生金融风险,感谢李锦防患于未然之明察与提醒。——“随风若水”

《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对国家是份大礼,是成熟的思想结晶和智慧结晶。——韩苏蔚

世上总有先知先觉者,而大多数还是处于麻木状态,不愿动脑子不愿承担风险成为人们的生存常态。于是,便成就了先知者的磨难和成就。《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便是这种纪录先知者的发现思想之作。——刘元涛(以上摘自新浪网、人民网、理论网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