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11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铁路建设应转向新“常态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李锦

铁路建设应转向新“常态化”

近日铁道部将获得超过2000亿元融资支持的消息,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气候里,送来“微微暖气”,使人感到振奋。

国家对铁道部的支持,目的是确保高铁资金偿付和重点项目的推进,推进配套项目的优化完善,饱受资金困扰的铁路资金紧张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显然这是个一揽子计划,金融部门对中国铁路建设的支持力度还将延续。

在今年六七月间,本报组织调查铁路企业资金风险问题,曾经提出过铁路建设欠款问题应引起国家重视,由财政部、发改委、央行与铁道部等部门会商,把铁路融资建设与清欠债务统筹考虑,避免铁路建设任务风险加剧。在看到这条信息时,回想到铁路施工企业的债务风险能够得到适度缓解,感到无限欣慰。

多年来,中国铁路一直在进行路网建设“大跃进”和速度提升“大跃进”,带来不少负面效应,比如设计不尽合理,工程质量不过关,产品质量不达标,造成行车事故频发等。今年7月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铁路建设陷入困境。一时人们皆以骂铁路速度为快事,满眼的贬义词。

紧接着,在安全检查和融资吃紧的双重压力下,我国铁路投资快速下滑,投资规模大幅缩水。资金的紧缺,直接导致了整个高铁建设的放缓。建设资金越来越紧,一般工程资金只能到位30%至40%,已经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仅中铁建与中铁工两家公司便欠铁路建设款600多亿元。

政府的调控向我们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便是铁路建设要进入常态。显然,我国发展高铁的大方向是没有错的。铁路建设作为国家重要的投资项目,不仅能够满足公众对于现代交通体系的需求,也牵涉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就业、供货商发展等问题。大面积、长时间的缓建、停建不是正常的现象,将为国家长久发展留下隐患。

新的政策在近期接连出台,让人们觉得政府是希望铁路速度不要慢下来,更不能停下来。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铁路网中长期规划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多建,建好铁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这点我们不应有丝毫动摇。我们也应当看到,国家对铁路建设的特殊支持,并不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最近半个月来,对小微企业减税、缓解铁道部融资压力等,都属于政策微调的行动。但与此同时,控通胀仍未退出的政策表述,显示调整仅限于此前矫枉过正的方面,是存量性的,而不是增量性的,调控全面放松仍未到来。

近年来,铁路建设部门的日子是太难受了。2008年以来中国铁路建设经历了从“常态”到“高潮”再到“低谷”的过程,当前的政策支持是让其重返“常态”。从这个角度理解,更能体会国家对铁路建设的决心和意志。

经济发展不能过快,更不能过慢,应当保持常态。由于内外环境的不确定,要避免宏观调控政策用力过猛或执行时机的失误所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即遏制了通胀和资产泡沫现象的同时,经济活力也随之而去的可能性。这会给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救市效果蒙上厚厚的阴影,增加未来经济刺激的成本和效果。为此,如何认识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发展经济而又能防范通胀与泡沫的政策组合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坚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给铁路建设以支持便是这种组合拳。

在当前不确定的内外环境下,治理通胀和泡沫更需要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国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不能像坐过山车,反复太大。经济大起之后大落,大落之后可能会大起,在波动中将会导致投资者和企业的高度分化。对于这样的环境缺乏认识的投资者和企业,可能就会被折腾得完全离开铁路建设这个经济舞台。发展是硬道理,这点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我们需要的是可持续的“常态”发展。

我们应当认识到,铁路建设也许再也无法回到前两年稳定的“正常”状态,它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什么是铁路建设的“新常态”?这需要铁路部门“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

“新常态”这一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诶里安提出的概念,被西方媒体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中国铁路建设企业也应当慢慢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常态”。10月2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进一步落实铁路建设管理主体责任,组建合资公司筹备组;而中小合资项目,可由合资公司委托铁路局建设或自行组织建设。显然,国家对铁路建设的支持不是原有的“常态”,而是新的“常态”,要求铁路建设开启改革之路。

铁路建设如果总是依赖政府信用而建立不起自身信用,偿旧债终将断流,无法给投资者信心,拓展融资渠道也将越发艰难。铁路建设的“旧常态”应该结束,进入铁路建设“新常态”才是企业的希望所在。如果为资金而保资金,那么,便违背国家扶持的初衷了。铁路建设早已重债压身,依赖举新债来还旧债,只能是“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铁路建设需要一场投融资体系的改革,必须引入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与各种性质的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和经营方式转变、启动铁路局的企业化,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利用股权融资盘活存量资产;拓展融资渠道,引入民间投资。市场化改革将是铁路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便是我们所说的铁路建设“新常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