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课程里的中国企业案例中国建材并购整合经验成世界顶级商学院案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志豹
哈佛课程里的中国企业案例中国建材并购整合经验成世界顶级商学院案例
中国建材在中国水泥行业的并购整合经验入选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这在央企中还是头一家。王利博制图
大洋彼岸。哈佛大学商学院新学期课程中的一个企业案例格外引人注目。不只因为这个案例同时作为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总经理管理”、“全球化经营”课程的案例,更主要还在于它来自于中国的一家中央企业。
这家企业就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03323.HK,以下称“中国建材”)。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10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哈佛商学院案例发布会”上了解到,中国建材在中国水泥行业的并购整合经验入选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企业商业模式和管理实践列入世界顶级商学院的教学案例,这在央企队伍中还是头一家。
登上哈佛讲堂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评价:它打开了世界经济学人了解中央企业市场化运行方式和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窗口,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国建材在充分竞争行业和过剩的产业经济环境下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成长路径以及其创造性实施的“联合重组”、“央企市营”、“五化管理”、“辅导员制”、“价本利”等一系列崭新理念引起了一些高等学府和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其中就包括哈佛大学的约瑟夫·鲍沃教授(JosephL.Bower)。
鲍沃教授的研究团队历时近两年的时间,于今年7月完成了“中国建材:推动中国水泥产业发展”的案例撰写工作。
期间,他们跟踪调研了中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建材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大规模联合重组的商业运作模式与管理实践高度关注,并对中国建材所属企业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做了一线实地研究,逐步了解了中国建材卓越的管理团队和通过并购整合取得的显著成绩,认为这种经验值得研究和推广。
事实上,哈佛商学院选择案例的标准非常严格,入选其中的中国央企案例可谓凤毛麟角。
那么,为什么中国建材的并购整合能列入哈佛案例?对此,鲍沃教授表示,中国建材在快速推动中国水泥行业整合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非常经典,取得的成绩为大型企业在联合重组过程中如何提高管理效率、技术水平及优化管理方法提供了重要经验,是全球商业领袖和商学院学生管理实践创新的范本。
《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案例的主体文字内容共有六个部分———公司介绍、国内水泥产业结构、联合重组战略、企业文化、走向全国、未来目标。其中联合重组的“六步法”、“三五”整合原则均被纳入案例作为重要的要点。
据案例作者之一、哈佛商学院高级研究员邓乃文(Donovan)先生介绍,该案例的核心是分析探讨了在中国水泥产能过剩、企业过于分散、恶性竞争的产业环境下,中国建材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快速成长。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中国建材作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代表收入哈佛商学院案例,成为其研究中国国有企业积极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范例,这既是对中国建材的高度肯定,也打开了世界经济学人了解中央企业市场化运行方式和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窗口,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希望通过哈佛商学院教学中的梳理和研讨,中国建材的商业实践能够得到理论升华、丰富和完善,从而促进未来的联合重组与管理整合更加高质、高效。
联合重组的逻辑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说:在饱和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业缺少的不再是更多的工厂,而是拥有市场领导力的大型企业……要用联合重组的方式实现企业快速成长。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建材所推动的联合重组,对水泥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节能减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探究这一过程,必须从“十一五”初期的水泥行业说起。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水泥及其他建筑材料的需求猛增,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进入门槛低、运输与地域限制等种种因素,无数大大小小水泥企业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十一五”初期,我国水泥产能已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行业集中度很低,企业过于分散,缺乏有影响力的大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前十名水泥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1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在60%左右。
企业的过度分散导致了恶性竞争,水泥价格长期低迷,不少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9月末,全国5148家水泥生产企业中,亏损企业2241家,亏损面高达43.53%。
同时,遍及全国的、小规模的、管理不善的水泥企业还带来了环境问题。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对水泥产业进行合理化改造。
2006年4月,为解决我国水泥工业总量过剩、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10年,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5亿吨,企业户数减少到3500家。(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