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订单央企“西进”引领西部转型未来10年内,中央财政政策将继续向西部倾斜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龚友国庞洁
大订单央企“西进”引领西部转型未来10年内,中央财政政策将继续向西部倾斜
2004年以来,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5%—35%的水平,预计未来西部地区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
西部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加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入,央企在西部投资不断加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投资的热土,中央企业大举西进是必然趋势。
65家央企签下1383.2亿元大单
目前,在四川的央企所属公司共有1046家,在川央企已成为四川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月21日,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与四川航空公司签署了20架C919大型客机订单协议。这标志着C919大型客机获得国内西部航空市场的认可。
这是西博会期间,国资委高层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65家中央企业组成的盛大阵容奔赴成都展开“央企四川行”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
当天,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等中央企业与成都、广元、资阳、乐山、遂宁、巴中等18个市州、四川铁路产业投资集团、四川省投资集团、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属企业分别进行了集体签约。国资委还与四川省政府签署了旨在共同巩固央企与四川合作的备忘录。
据统计,此次签约项目达49个,项目涉及能源电力、建材、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优势资源、高新技术、饮料食品、装备制造、钒钛钢铁、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贸易等11个领域,签约资金总额1383.2亿元,其中:投资总额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608亿元;投资总额10亿元以上的项目20个,总投资额694.5亿元;投资总额1亿元以上项目22个,总投资额80.7亿元。
“这些项目的签署和实施,将对建设四川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为四川经济新一轮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四川省国资委主任彭渝说。
据介绍,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次“央企四川行”活动。之前,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先后多次赴京,带着项目以最大的诚意逐一拜访国务院国资委和各中央企业的负责人,力邀央企入川。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勇表示,“央企的快速发展为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的建设为在川央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央企应利用这一机遇,加大合作范围,加深合作力度,为四川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自己的贡献。”
目前,在四川的央企所属公司共有1046家,在川央企已成为四川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呈现“高地优势”央企纷至沓来
中央企业凭借其自身优势和政策导向,加大西部布局力度,近年来集中、大规模在西部地区投资,具有“风向标”作用。
新津县属成都天府新区,近年来“中”字号“国家队”的新材料企业纷纷落户和增资,一时成了央企投资的“香饽饽”。
在本届西博会上,中材集团、中铁物资、中化集团、中粮集团、中国兵装集团5家央企与之签订深化投资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原有基础上增资扩建,并投资新的新材料项目。
最早决定在这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外的园区投资的是中化集团,2007年8月,投资26亿元建设一系列新材料项目。2009年,中化集团又将总投资升级为100亿元。
中化集团项目的落户和快速推进,引得相关配套企业、关联企业乃至同等量级的竞争或合作伙伴,特别是一批中央企业纷至沓来。
据了解,3年时间,中央企业在新津县引资超过3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功能区将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成为新材料产业投资聚集地。
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先锋队”,凭借其自身优势和政策导向,加大西部布局力度,近年来集中、大规模在西部地区投资,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专家分析,央企在资金和规模上具有其他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另外,西部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加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入,央企在西部投资不断加大。这位专家认为,中央企业不仅自身规模大、资金雄厚,而且基本上都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品牌力量巨大,是很多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对象。
以新疆地区为例,一批中央企业和内地知名企业围绕新疆的优势资源,合作建设了一批高起点、高技术含量、与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的工业企业,涉及能源、石化、矿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
“十一五”期间,共有39家中央企业参与新疆石油石化、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的投资开发,投资总额4094亿元;共有25家中央企业参与新疆铁路、公路、通信、水利水电、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合同总额1127亿元。
经过多年投资、建设,中央企业在新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石化、电力、通信等产业中占绝对优势,在冶金、建材、煤炭等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
截至去年底,共有44家央企参与了新疆石油石化、煤炭、电力、冶金等行业的投资开发,资产总额达到5739亿元,完成营业收入4444亿元,实现利润552亿元,上缴税金484亿元。央企对新疆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超过70%。
“十二五”期间,31家央企计划在新疆投资9916亿元。
据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介绍,“十二五”期间,宝钢计划向新疆八钢投资418亿元,到2015年将其年产能扩大至15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的规模。
神华集团董事长张喜武在一次推介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神华集团将在新疆投资1000亿元,截至今年6月,神华集团累计在疆投资已达105亿元,在新疆建成煤矿、热电厂、风电、火电厂,还参与了乌东铁路的建设。
在陕西,近期,中国建筑、中国水电、中航重机、国电等央企先后携带巨资投入陕西经济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下半年到去年11月底,地方对接央企的7.3万亿元投资中,陕西获取了551亿元。其中,长庆、神华、华电、中煤分别投资201亿元、150亿元、100亿元和100亿元。另外,这些央企还不断加大在陕投资,中煤集团未来8年投资1328亿元,其中前3年投资800亿元;华电集团未来10年投资1400亿元,前3年投资800亿元;神华集团未来10年投资2000亿元,建设煤炭、电力、煤化工、铁路、物流等产业板块和园区。
2010年“青洽会”,青海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签订合作项目116个,总投资额746亿元。截至2010年底,已开工建设的项目66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48个,到位资金201亿元。
在全球扁平化的今天,我国西部地区呈现“洼地效应”和“高地优势”。
由“粗放”向“内涵式”转变
凭借着自身的人力、资源、地缘等优势,在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下,西部大开发渐入佳境。
西部大开发十多年,中央企业大举西进与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互为因果,成为西部大开发走向纵深的重要特色。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为西部大开发下一个10年设定了新的战略目标。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西部将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产业基地。
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国家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人才交流等方面给予西部重点支持;未来10年内,中央财政政策将继续向西部倾斜。
中央对未来10年西部的发展寄予厚望和大力支持。
2010年7月5日至6日,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西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010年7月27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税总局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对西部地区税收实行优惠政策,以进一步支持西部大开发。
凭借着自身的人力、资源、地缘等优势,在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下,西部大开发渐入佳境。
2004年以来,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5%—35%的水平,预计未来西部地区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
机遇往往与挑战共存。专家指出,西部地区过去10年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数较低,经济规模和人民生活水平仍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仍然是全国的短板,是最短的那块板。
从GDP占全国经济总量来看,2010年西部12省市仅占18.7%,从人均GDP来看,西部地区仅3522美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93美元。
投资方面,虽然投资增速上西部已经在赶超东中部,但是从2010年各省市投资额占比看,东部均值为4.2%,中部3.7%,西部只有2%。
专家认为,西部实现第二个十年辉煌的关键在于充分启动经济增长引擎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加速成长。
2009年数据显示,2009年东、中、西部城镇化率分别为61.88%、45.87%、39.54%,2010年工业化率分别为41.04%、45.40%、38.64%,西部工业化、城镇化的提升是未来投资加速的核心驱动力。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第12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了12年,西部大开发的境界发生了深刻转变,正从粗放式的资源开发进入精细化的内涵发展,从投资拉动型的开发进入到高科技的产业集群发展,从基础性的开发转变到功能性的开发。
黄奇帆说,当前的西部大开发,有4个新的、功能性的开发正在推进。第一就是大都市的发展,西部众多的城市,无论城市面积还是城市人口,都处于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成都重庆将双双步入10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行列。第二就是大产业的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组装,上万亿元产值的电子产业、装备工业、汽车产业等一系列大的产业集群正在成渝经济区形成,这不仅在西部领先,在全国产业布局中也将占有重要地位。第三就是以“三通”为主题的功能性开发,具体包括城市交通、商贸流通与金融融通。第四则是开放高地的建设,西部大开发是把过去中国最闭塞的内陆转变为全世界投资的热土、畅通交流的平台、对外开放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