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军旅企业 上一版3
第20版            军旅企业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色列专家感叹: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依照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不仅治理出3万多亩沙漠人工绿洲,培育出600多个沙漠特色农林作物品种;更开发出“大漠紫光黑番茄”、“祁连冰提”等一系列独具沙漠特色的品牌产品。

甘肃三鑫:沙里淘金

一次特殊经历,让退伍军人柴在军改变了投资矿产和房地产的初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范志明晓禾

一次特殊经历,让退伍军人柴在军改变了投资矿产和房地产的初衷甘肃三鑫:沙里淘金

大漠紫光黑三珍(黑番茄、黑加仑、黑桑葚)高级营养粉

三鑫公司打造的健康品牌“大漠紫光”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个专注黑色食品营养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专业化品牌

今天,凡是到过三鑫的人,都会为其3万多亩沙漠绿洲感到惊叹,就连国际著名的以色列治沙专家尼古拉奥尔洛夫斯基,在经过实地考察后也这样说:“我为中国的同行们,在开发利用荒漠土地上取得的成就而惊叹。只有那些新土地发现者才能知晓付出了什么样的劳动,才能获得这些成就。我深信,再过10到15年,当人们进入这个地区时,就像步入了常见的生活舒适的环境中。祝愿你们为了人类的福祉,获得更多的成功,向你们致敬,为你们的成绩而震惊。”

让以色列专家发出感叹的是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同仁们,带领这家公司走向辉煌的是他们的董事长、复转军人柴在军。正是在他18年来的不懈努力下,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依照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不仅治理出3万多亩沙漠人工绿洲,培育出600多个沙漠特色农林作物品种;更开发出“大漠紫光黑番茄”、

“祁连冰提”等一系列独具沙漠特色的品牌产品,使之成为带动高台、肃南2县的8个干旱沙区乡镇4000多农户发展起了农工贸一体化的沙漠特色产业。

辞去公职,踏入“沙门”

1985年,柴在军从部队退伍,天生不安逸的他毅然辞去了地质队的安稳工作,投身到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凭借着军人特有的吃苦精神和日渐丰富的市场经验,很快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拥有千万财富的致富能人。

1994年,当柴在军跟社会上的大多生意人一样,准备把投资的目光转移到热门的矿产和房地产时,一次回乡的特殊经历,却让他完全改变了人生的航向。

这一年春天,回乡探亲的柴在军遭遇到了一场特大沙尘暴。大部分农作物被风沙摧毁,乡亲们哭喊着在黄沙中刨着找苗,在废墟里寻找失散了的孩子,就连国道也被掩埋,交通一度中断。村上的老人说:

“这风沙太可怕了,一次又一次,一年的期盼和辛苦,眨眼间就不见了,生活没有保障呀!”一席话,重重地敲打着柴在军的心,时任大庆油田总工的舅舅也对柴在军说:“穷人、富人都是一张床、三顿饭。如果你能为干旱缺水的家乡做出些事来,同样也是你的人生价值和财富。”当时是继续淘金做短平快的项目,还是带领众乡亲共同发家致富?柴在军苦苦思索了好长时间。

1995年,全国第一次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在张掖召开,会议重点探讨了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这一高屋建瓴的科学理论,恰如夜幕里的一颗启明星,让他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从现在做起,应用沙产业理论造福家乡,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就这样,柴在军暗暗地定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就在这一年,他带着多年辛苦打拼而积累的千万元资金,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沙嘴墩风沙口上,开始了他艰辛的治沙历程。

然而,治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艰难困苦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白天,戈壁滩的炎炎烈日晒得他们一次又一次脱皮,躲也躲不过;夜晚,地窝子里的阵阵燥热更是避也避不开。一天下来,全身上下灰头土脸,除了汗水和血迹,就是满眼和满嘴的沙子。战风沙,睡地窝,啃干馍,喝凉水,风餐露宿,忍饥挨渴,蚊虫叮咬,寂寞煎熬……所有大自然能够“惠顾”的一切,他和他的团队都“享受”到了。

恶劣的环境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还不算什么,治理沙漠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刚开始那几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尽管柴在军精打细算,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他多年的积蓄面对这样一个投入浩大的工程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很快就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2000年,这是柴在军进入沙漠的第六年,创业资金全部花光了,请来的专家要回家,民工的劳务费要开支,就连电费柴在军也没有钱交。情急之下,柴在军把汽车卖了,然而卖车的几万块钱,只是解了燃眉之急。柴在军又把房子卖了,自己在地窝子支上床,摆上桌子、凳子,办公睡觉就解决了。为此,他没少受家人的埋怨、亲友的嘲讽,流言蜚语更是不断袭扰,但柴在军“开弓没有回头箭”,有泪心里流,有难自己担,有苦自己吃,咬着牙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为了进一步获得实践经验,军人出身的他不辞辛苦驱车跑遍全国农林院所及高新农业示范区,在43天时间里考察了全国9个省的102个县,还漂洋过海远赴以治沙节水享誉全球的以色列“取经借宝”。

就这样,一干就是十多年,柴在军硬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在那片荒芜不堪的沙漠上,营造出了3万亩绿洲,培育出樟子松、沙地柏等600多个在沙漠区域适生的优良作物品种,其中有4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而今,这片过去的风沙口,层林尽染、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地生长起了河西走廊咽喉要塞上的重要绿色屏障,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安居乐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红一黑”特色产业

治沙是有成果了,3万亩绿洲也起来了,可光有这也没有效益啊。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柴在军按照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思想不断探索,他认为,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化学和污染食品层出不穷的今天,沙漠地区无污染的净土、充足的光照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纯洁的雪水资源必将成为人类有机食品的新发源地。因此,在解决了治沙的难题后,他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将目光转向开发沙漠特色有机产品,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沙区群众增收致富上来。

首先,他充分利用河西走廊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与国际先进技术合作,历时4年培育出了营养价值极高,又颇具沙漠特色的“黑番茄”,并获得了国内独家种质源技术的成功,经省科技厅组织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认定登记;黑番茄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拥有黑番茄种质源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国家。黑番茄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特供食品。先后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暨高新技术优秀参展项目奖”、第二届中国国际果蔬博览会“优质果品奖”等一系列殊荣。

2010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建设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张(掖)武(威)定(西)”循环经济基地布局,柴在军自主投资2900多万元建成了继德国之后,全球第二条黑番茄加工生产线,通过签订保底收入合同,免费提供农资、种苗、免费技术指导、上门收购的方式,带动起河西走廊高台县、肃南县、临泽县的8个干旱沙区乡镇3000多农户种植黑番茄。目前,农户每亩地实际收入由原来传统作物的800—1200元提高到了4600元,耗水仅为小麦、玉米的45%左右。此外,还应全国各地的要求,将黑番茄良种推广到包括北京、香港在内的全国近30个省、市、区试种,社会和经济效益正在日益广泛地显现出来。

其次,他通过推广应用甘肃农业大学常永义教授“高原干旱山区设施红提葡萄延后采摘技术”,使原产美国的红提葡萄落户在了海拔2300米以上的祁连山沿山干旱区,由于是反季节,上市后终端价格竟卖到了每公斤60—80元,不仅满足了人们在寒冬腊月品尝鲜果的迫切需要,更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柴在军带领公司以科普宣讲、提供技术、赊销种苗和订单包销的形式吸引农户加盟,协调县信用联社为农民贷款,组织建造日光温室。最终,带动高台、肃南2个县的16个乡镇2000多户农民大规模发展反季红提葡萄,每座温棚收入达到了2万元,个别农户甚至还高达4万元,而每座温室的用水仅为120方左右,是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的1/3,产业效益令人瞩目。

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引进黑加仑、黑桑葚等新品种,通过品种改良在干旱沙区发展起了黑加仑、黑桑葚产业。经过初步试验推广,黑加仑每亩地收入可达到5000至7000元;而种植黑桑葚收入可以达到6000至8000元。目前,公司已将黑加仑、黑桑葚种植加工列入发展计划。

2009年12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河西走廊提前完成‘十一五’中期治沙任务,治沙治穷两不误”为题报道了黑番茄产业相关情况。此后,先后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甘肃日报》等80多家主流媒体对黑番茄产业进行了采访报道。

在推广“一红一黑”产业的进程中,他与请来的专家常常拉着锅灶驱车每天上山下乡,往来奔波,用行动帮助农民消除顾虑,增强信心。白天或是在北京、兰州等地请教专家,或是在高台农民种植基地的现场穿梭,夜间又在兰州至高台的火车上处理业务,忙到凌晨一两点才打个盹,已成了家常便饭,往往是下了飞机赶火车,大家都说他是累不垮的“夜猫子”。

“大漠紫光”深入人心

经营中,柴在军把农民种植作为“第一车间”,加工作为“第二车间”,初步达到了种植工厂化、农民工人化、加工现代化。在“第一车间”,柴在军要求农民充分利用干旱沙地,不用化肥农药,基本达到了绿色食品要求,部分达到有机食品要求。在“第二车间”,他要求开发黑番茄系列产品时绝对不添加化学添加剂,严把产品质量,真正做一个“良心食品”。

在黑番茄推广种植初期,签约种植的部分农户由于种植管理技术不到位、商品意识不强等种种原因,种出的黑番茄果实品质达不到要求,甚至是在未成熟时采收,导致果实无法加工销售。为了彻底警醒种植户,柴在军曾痛下决心带着员工将收购回来的30多吨黑番茄鲜果含泪当做垃圾掩埋掉。柴在军说:“食品行业是个良心产业,虽然公司蒙受了一定损失,但是这一做法给种植户带来的教育意义却是非常深远和重大的。”

柴在军近年在北京、深圳等地常年奔波,寻找科研开发及加工生产单位,倾心开发他的黑番茄系列产品。如今,他倾心打造的“大漠紫光”品牌,已经陆续开发出黑三珍高能营养粉、黑番茄籽油软胶囊、黑番茄酱、咀嚼片、泡腾片等产品,其中,黑番茄、红提葡萄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黑番茄真空冻干粉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黑番茄酱等两项产品被评为“中国优质产品”。

柴在军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发掘西部特有的人文、地域、气候等特色优势,把科技和特色产业创新由跟随转向引领,把比较优势转向实际品牌的竞争优势,把单打独斗的企业生存压力变成一个整体配套的国家优势,实现品牌化战略,或许是促进河西这样的生态脆弱区域整体加速发展,实现产业惠民增收,品牌拉动经济,使荒凉变繁荣的一条真正出路。”他说,“在化肥粮、农药菜、化学肉、彩色饭、苏丹红、瘦肉精、问题馒头、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从事食品工业,良心和道德是基础中的基础。”“大漠紫光”作为全球第一个专注黑色食品营养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专业化品牌,将本着打造健康产业、生产良心产品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甘肃河西走廊沙漠地区无污染的净土、充足的光照和祁连山纯洁的雪水资源,生产纯天然、无污染健康产品,做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企业,创出一个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的健康品牌。

老兵档案:

柴在军,1961年10月生于甘肃省高台县。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当选为甘肃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政协张掖市第一届、二届委员会常委、委员;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委等。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复退军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甘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称号。

企业档案:

18年来,柴在军带领公司上下按照“治沙治穷,发展产业并重”的科学理念,已将公司发展成为专业从事沙漠农业研究、成果转化和特色产业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了北方较大的沙漠农林科技示范园和全国最大的樟子松繁育基地,四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总资产达到5亿多元,年创产值6500多万元。现有员工200多人。除此之外,还积极吸纳周边农民工及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年季节性用工达到2万多人次。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光彩事业全国重点项目”、“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等。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省、市、县有关领导多次到公司调研指导,对公司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多年来,公司累计接待党政考察团1100多个,近8万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支持。

“大漠陶冶出的胸襟,用心点播出沙漠绿洲,千难万难不回头;沙尘锻打出的品格,用力打造出万紫千红,防风防沙添光彩。大漠骄子,祁连劲松”。这是柴在军被评选为“感动张掖2007十大骄子”时的颁奖词。柴在军历经18年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从一个利润微薄的弱势产业起步,一路走来历经坎可、步履维艰、不畏艰难险阻走到今天,成绩斐然。他说,这是他作为一名复退军人坚韧不拔的大漠胡杨精神。曾经面对发展机遇非常诱人的矿产和地产业,他不为所动,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将大漠紫光做成中国独树一帜的民族品牌,带领深受风沙围困的众乡亲走出一条阳光之路、走出一条干旱沙区经济发展之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