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新西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新西望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力资源是西部产业优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杨庆龙

人力资源是西部产业优势

多年以来,四川每年都有多达2000万之巨的民工大军,在沿海发达省份的工厂里生产出供应全国和全球的价廉物美的产品,让全世界分享着巨大的人口红利。曾经,他们一度被忧为巨大的社会压力,而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变成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巨大吸引力。因为从沿海发端,逐渐向全国蔓延的“用工荒”,正在催生沿海地区对产业进行调整和转移的动力,改变产业的布局。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四川可罗列的优势和条件很多,但本文仅从劳动力供应的角度,分析当前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趋势,列举四川人力资源的优势,并且提出如何把四川劳动力资源优势做得更优,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砝码,迅速发展四川强大的产业集群。

劳动力市场现“刘易斯拐点”

专家表示,东部地区用工短缺问题已经由过去的季节性变成常态化,而且向内地蔓延,出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争抢农民工的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劳动力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供应也会发生从“无限”到短缺的转变。这便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刘易斯拐点”。

四川作为人力资源大省,也因用工量激增一度出现了用工紧张的难题,开始在周边省份寻求劳动力。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在劳动力的供应上还远未到达这个“拐点”。沿海地区的“用工荒”,反而衬托出了四川得天独厚的人力优势,使之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或将成为四川借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会,引发全省几十年的产业大发展。

“用工荒”让工资上涨如影随形。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0年第三季度,东、中、西部地区外出劳动力月均收入分别为1665元、1617元、1611元,三地区工资水平基本持平。而工资与上年同口径比较,分别上涨了210元、228元、229元。西部地区的涨幅,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西部与东部似乎正在为争夺劳动力开展一场提薪大赛。

过去,由于地区间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就业岗位有限,劳动力大军纷纷涌入沿海发达地区,面对工资待遇低的现实,只能含泪接受。这几年,西部地区通过奋力追赶、努力跨越,也开始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了。沿海企业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就不得不提高工资,但“后起之秀”的西部地区正值大量用人之际,出手自然也不轻,这又削弱了沿海企业靠增加工资形成的竞争力。这种交替作用,必然从整体上使企业工资成本上升。

“对于一个劳动力依然极度过剩的国家,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春节后出现严重用工荒的报道让人很有些难以理解。”《华尔街日报》一片惊呼。事实上,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当前,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充足是事实,但企业招工难也是事实,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在中国、印度、越南、泰国、印尼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这是赚取人口红利的国家经常面临的“两难”境地。

人才支撑凸显四川劳动力优势

“用工荒”预示着过去在我国大量存在的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以赚取少量加工费的生产模式难以为继了。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重新布局,如箭在弦。对四川而言,无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都有实力统统承接。这是其他省份少有的全方位“通吃”的消化能力。

近年来,四川已经初露锋芒。2010年,四川实际利用外资达70亿美元,处于中西部地区的首位。今年预计将达到100亿美元,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70多家。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纬创、维布洛等世界知名企业已纷纷与四川签约,大众、丰田、现代、沃尔沃、吉利、中国重汽、北汽福田等汽车制造企业也在四川投资发展。

那么,四川劳动力的条件和优势究竟有哪些呢?

四川现有人口8900万人。2005—2009年期间,四川每年新增50万劳动力,加上高校毕业生,初、高中毕业后待业的“两后生”等以及城镇可安排的劳动力,每年新增超过100万人。

今年一季度,四川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43.43万人,同比增长1.92%。其中省内转移873.24万人,增长13.47%,省外输出967.97万人,下降6.59%,外派劳务2.22万人,下降24.07%。共实现劳务收入477.86亿元,增长28.37%。由此可以得出:四川第一劳务输出大省的地位不可动摇,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四川民工在省外就业数量降低的同时,劳动力在省内转移增长幅度很大,四川民工开始回流。

四川全省有高等院校92所,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约104万人,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30万人以上。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3个专业毕业生就超过1万人,这为四川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川科研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现有科研机构1747家,拥有234万专业人才。每年获准的发明和适用专利超过2万件。为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除了各类大专院校外,四川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参与,高、中、初级各个梯次培训均衡发展的格局。

到2010年底,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679所,在校学生140万人。其中技工院校121所,在校生14万多人。有就业训练中心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614所,每年培训规模达100万人以上。

四川长期发展形成的一个软实力,较少被人提及,这就是工人和技术人才的忠诚度均较高。

2008年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其调查样本范围内,四川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忠于企业,跳槽率最低。Inter公司落户成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曾调查发现,四川企业人才的忠诚度高,员工流动率多年保持在8%以下。

有人认为,这是“三国”文化中的信义为本精神,培育了川人这种讲义气、重感情的特质,形成了四川特有的这一劳务品牌。(下转第十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