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文化兴国 世纪机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文化兴国 世纪机遇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文化产业最强音

来源:中国企业报  

改革:文化产业最强音

(上接第一版)

文化与金融嫁接,必将开启全新的局面。十七大以来,文化部致力于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深化金融机构合作,扩大信贷支持规模。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截至今年5月,文化部已先后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等7家银行建立了部行合作机制,2010年,涉及演艺、展览、文化旅游、非遗开发等多个领域的30多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获得合作银行信贷支持,贷款金额达130多亿元。

正是看准了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大量民营资本也正涌入文化产业领域,由政府部门主导和民间自发成立的各类文化产业基金出现。据统计,全国和地方已设立20多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300亿元。

此外,在资本的助力下,让曾经为钱所困的文化企业实现成功蜕变。中南传媒一次性筹资42亿元,为文化传媒类企业A股市场筹资之最。华谊兄弟首次募资11.48亿元,作为股东之一的知名电影人冯小刚“一夜成为亿万富翁”。

媒体报道称,2010年文化企业上市数量占文化体制改革以来上市总数的近一半,融资额达到104亿元。同年,在海内外上市的文化企业多达16家,比过去十年上市的文化企业的总和还要多,表明资本市场的大门向中国文化企业敞得越来越开。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为,上市为文化企业打通了融资的通道,让这些文化企业有了做大做强的雄厚资金基础。

改革改出品牌企业

党中央各项政策已然吹响文化产业全速前进的号角。

2009年7月,我国出台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2010年2月,文化部联合商务部等九部门共同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创造条件予以支持。

同年4月,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的指导意见》,正式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综合各方信息,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也是硕果累累。

以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例,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制590家,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制595家,22个省区市实现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

转企改制后经营性文化单位形成了新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迸发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依靠“输血”向自我“造血”的华丽转身。

出版发行是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较快和成效较大的行业。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转制后,营收每年增长10多亿元,2010年达142亿元,总资产接近200亿元,净资产超127亿元。

目前,“主动适应机制变化”、“早改早受益,早改路更宽”等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朋义说,如果不转制,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社没有上市融资的资格,也就无法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国有文艺院团增强了内部活力和发展动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长春电影制片厂推进股份制改造,参照世界最先进的电影工业模式,以电影创作为龙头,拉动旅游、电视等相关产业发展,年利润稳定在3000万元以上,摆脱生存困境后成功推出《导火线》、《辛亥革命》等引起广泛赞誉的影片。

改革让中国对外演出公司这个具有50余年历史的文化单位发生巨变,公司通过在世界各地演出,打造“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亚洲艺术节以及中法文化年、中俄互办“国家年”等重大演出展览项目,成为令世界演出市场刮目的“中国演出舰队”。

一大批民营院团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机遇大力发展。据统计,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其中中国旅游演艺第一股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自推出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累计演出12000余场,接待观众2800万人,2010年12月上市融资22亿多元。

在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文化“走出去”运作方式下,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涌现。

改革改出提升空间

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只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3%,且在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中所作的贡献方面,我国仅为2.6%,这一比例远低于美国的25%,英国达到11%。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表示,如果按照欧美在文化领域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这一数字应该达到5万亿元左右。同时这也说明市场对文化产品有强劲的需求,我国文化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文化产业结构变化频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并存在非对称性结构矛盾。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文化产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文化原创能力不足、投资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沈哲彦说。

分析指出,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预计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整个文化产业和相关上市公司都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教授预计,在税收、信贷、融资、出口等方面,对文化企业都会有扶持政策出台。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概念。2010年,国家明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全面深入讨论文化的改革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地位将再次提升。

“我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较大。”沈哲彦也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要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是加强我国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逐步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等。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