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文化兴国 世纪机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文化兴国 世纪机遇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产业三大突破口

内容+人力+资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内容+人力+资金文化产业三大突破口

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将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转化为产业呢?

专家表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它正在慢慢成熟并逐步壮大,因此更需要国家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在内容、人力、资金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扶持。

内容永远是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专家表示,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它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两个功能是附加值的产生和软实力的形成,当思考文化产业区别其他产业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时,就会发现内容建设是中国文化强国之路的核心。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围绕着“内容”这个核心,不仅要实现国家文化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重视针对未成年人的文化产品。因此,内容产业的发展应当关注未成年人,先得到国内主流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在国外具有竞争力。

持有这一观点者不在少数。奥地利维也纳城市演艺公司总经理费尔特曾提出,中国创作的文化产品应考虑国外市场需求,不仅要有艺术质量,而且还要能够满足国外观众的兴趣。中国每年向国外推出不少文化作品,在内容形式上打破单一,在情感上打动国外受众,同时应该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必要时还可通过国际合作模式,开辟国际推广渠道。

也就是说,文化产业走出去关键在内容。有专家表示,要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始终坚持正确导向,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以内容优势赢得产业发展优势。

上述专家同时指出,传承、吸收、超越,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推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来赢得市场青睐和产业发展空间。但不要忽略打造文化品牌,应潜心创作、精心培育,推出更多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市场号召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迎合市场,“但一旦只为迎合市场而存在,搞不好就容易出现‘三俗’等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说,如此就很难产生出高水平的作品。而文化的基本要义是“教化”,非具有一定的广度及深度不能“化”,即不能起到其引导的功能。

张廷皓表示,文化需要产业,譬如出版业、报业等,但是精神类创作是不可以产业化的,否则就不叫文化,而叫工厂了。

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在人

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主要是人才,那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陈少峰表示,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应以经营为重点、以创意为整合,鼓励国际合作,用好的创意管理模式吸引世界各国的创意人才。重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遴选创意人才、分析产业、制定战略、找寻商业模式等能力的高素质跨界人才。

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继续抓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继续办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既要懂得文化产业的艺术价值,又要懂得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陈少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讲,懂得国际经营的管理型人才对提升中国的文化创新能力比创意人才更重要,因为企业家的创造可以促进创新的平台,为创意人才提供发挥的基础。”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志军撰文指出,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各方面基础和条件都还比较薄弱,特别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激励。需要加强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与使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要求,着眼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业务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适应文化与科技日益融合的新趋势,着眼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技术的培训,加强政治和文化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适应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新形势,着眼壮大文化贸易人才队伍,加强涉外文化政策和现代营销理念的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

张廷皓说,其中关键一点是应该为文化创作者提供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创作环境,亦应提供基本保障,令创作者不为生计忧。

发展离不开银行业“输血”

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吸收就业能力强、消费空间大、绿色环保好等优势,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认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金融,也为金融业描绘出广阔的业务前景,使之分享朝阳产业带来的收益。

肖钢表示,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升级,必须走与科技、金融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文化、科技、金融的有机结合。

“金融支持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文财说,“如果文化企业只求维持运营,当然不会有太多融资需求;一旦要加快发展,融资需求就会随之而来。”

事实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离不开银行业“输血”。同时,文化产业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金融业提供了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来源。

但是从成长过程来看,文化产业缺乏抵押品,其拥有的无形资产难以评估;收入不稳定、无法获得持续的现金回报,与银行信贷的设计模式不匹配,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文化产业贷款的发展。

有关专家认为,缺乏专业、有效的担保体系,是造成文化产业贷款难以大规模展开的核心问题。而缺乏权威的知识产权第三方评估、知识产权抵押处置难,则成为银行发展文化企业贷款的“玻璃门”。

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发展规划处处长汪峰表示,尽管各地成立了不少担保公司,但专门服务文化企业的专业担保公司不多。“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需要研究其盈利模式、判断其版权的价值并为其做出担保,一般的担保公司很难青睐文化企业为其做担保,成立专业的文化产业担保公司很有必要。”

“从长远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陈少峰说,“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然是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朝阳产业,需要国家财政进行扶持,带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