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特刊 上一版3
第12版            特刊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1897年,由李鸿章、盛宣怀主办的中国首家私人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沪成立,标志着近代金融业的发端。18年之后,在中外银行和旧式钱庄林立的上海滩,陈光甫创办了当时中国最成功的私人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陈光甫:民国第一银行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汪静赫

陈光甫:民国第一银行家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

陈光甫

他被称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金融企业家”,更被誉为“中国摩根”。

他不仅创建了中国最著名的私人银行,还是中国旅行社的创始人。

他最早扬弃了中国“官商”办银行的传统,代之以更为专业化的金融创新和服务意识。

他就是陈光甫。

洋行学徒出身的陈光甫创办了民国时期最大的民营银行。在民国时代实业救国的企业家群体中,陈光甫是最著名的一位金融企业家。

受孙中山鼓舞投身实业救国

1904年的太平洋上,有一艘驶往美国的航船。一位中国青年站在船头,兴奋地看着前方,揣想着即将到达的新大陆。他就是23岁的陈光甫。

作为汉阳兵工厂经理景维行的东床快婿,陈光甫此行是受湖广总督端方的委派,担任代表湖北省赴美参加圣路易斯世博会的办事员。那时他还没想到,这趟“美差”远远超过他的预想。

在博览会上,陈光甫大开眼界,他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琳琅满目的工业产品,从电子管收音机到自动交换电话,从福特T型汽车到电动公共汽车,这些先进的产品令他深受震撼。中国的参展物品却尽是些日用模型,在洋货面前,国货相形见绌、难以抗衡。陈光甫如芒刺在背,感到了深深的自卑,一想到落后的祖国,茫然、屈辱等各种情绪交织在心头。

就在这个博览会上,陈光甫遇见了孙中山。

孙中山当时在美国旅行考察,为推翻清政府奔走。身为清廷的外派人员,陈光甫对这位“乱党分子”早有耳闻。当“大逆不道”的孙博士出现在面前时,陈光甫的失落茫然迅速找到了方向。他鼓足勇气叩门拜访孙中山。令他没想到的是,孙中山不但热情地接待了他,还与他促膝交谈十分投机。

陈光甫茫然不解的疑问从孙中山的话语中寻得了答案:“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敞开……”

陈光甫拿出5美元,向孙中山表示要将这微薄之资捐助革命。孙中山欣然接受,并鼓励他报效祖国。

在孙中山的鼓舞和启发下,陈光甫决定改变行程,他没有随展团回国,而是继续留在美国学习深造。起初他进入一所商业学校,学习打字、簿记及商业文件信函等方面的知识。后来又转学到驰名世界的高等学府———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陈光甫幼年孱弱,8岁方学会说话,早年只读过几年私塾,缺少系统的课堂知识,基础较差,但他之前在汉口报关行当过学徒,后又在邮局任职,与洋人打交道甚多,加之许多工作经验,都对他的学习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利用自己所长补己之短,把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及课本上的理论阐述,与他过去和现在的实际观察和切身体会联系起来,互相验证,从而逐步加强理解,渐渐融会贯通,终于掌握了系统的近代商业、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知识。1909年,陈光甫从沃顿商学院毕业,并获得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又到百老汇信托公司实习两个月,才启程回国。

“你要努力学习,学成之后,报效国家。”这是孙中山对他的谆谆教导,陈光甫铭记在心。

在归航途中,陈光甫站在船头眺望远方,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几年前那个懵懂不知的办事员,在他的前方,即将展开一片广阔的航程。

创办江苏银行改革金融旧习

陈光甫回国后的第一个工作是担任南洋劝业会的外事科主任,主要职责是招待与会的各国来宾,并安排各国产品的展馆。在他的上司和同僚看来,学成归国、会讲洋文的陈光甫是最适合的人选。他们并没有想到,此时的陈光甫内心早已今非昔比,因为孙中山当日的谆谆之语一直在他的心里挥之不去。

劝业会结束后,陈光甫应“清理江苏财政局”总办应德闳之邀,为其主理财务,并进而受到江苏巡抚程德全的赏识。陈光甫常常与朋友们聚会,畅谈“国家兴衰,匹夫有责”,商量如何支持革命。

在一次聚会上,陈光甫直问:“诸位,若革命一旦发动起来,必然需要大量资财。这笔经费如何才能筹措得到?”就在众人听后都目瞪口呆,一时无言可对之时,陈光甫已经给出了自己的主意:“可否在江苏的裕苏官钱局做点文章?”

带着这个想法,陈光甫认为当务之急是立刻改变官钱局的现状。他认为可以利用格苏官钱局拥有钞票发行权这一优势,加以改组扩展,兴办江苏兴业银行,以开拓江苏财政。程德全采纳了他的建议,并申奏朝廷。陈光甫热切地盼望着朝廷的恩准,但等来的却是失望。

此时,辛亥武昌首义成功,给古老的中华大国带来了新的生机,也给陈光甫带来了一展宏图的良机。程德全响应辛亥革命,得以就任江苏都督,他委任陈光甫为江苏省财政司副司长的重职,辅佐财政司长应得闳督理全省财政。陈光甫得以重提改组裕苏官钱局的创议,当即获得当局通过。陈光甫终于等到施展拳脚的机会,把从海外学到的现代商业思想投入实业运用。他把江苏的两家官钱局进行改组扩展,创办江苏银行。

陈光甫以美、英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为参考,采取了一系列新式经营方法。这些新措施多具首创精神,革除了以往各省官银钱局的旧风习,在中国金融界树立了一种崭新的风气。

此时一场飞来横祸,险些要了陈光甫的命。当时袁世凯已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发动的讨袁二次革命被挫败。袁世凯得知反袁兵舰竟然是从江苏银行支取军费后,立即下令追杀时任银行总经理陈光甫。侥幸的是,当时陈光甫的一位好友担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在其竭力开脱和周旋下,陈光甫免于一死。不久之后,接任江苏都督的张勋要求江苏银行“抄报银行存户名单”,遭到陈光甫的拒绝,被免去官职。

接连两次险境让陈光甫陷入沉思,他深知政局动荡中的个人抱负何等脆弱。于是,他决心避开官场干一番自己的事业。此时的陈光甫,目标已经锁定金融业,他决定办一家不依赖于官府、不受官僚政客控制的新式私营银行。

获赠孙中山股金创上海商业银行

陈光甫1904年与孙中山的会面,在11年之后有了奇妙的后续。当年的5美元心意之资,换来了1万元股金。

1915年的冬天,陈光甫创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几个月后的某一天,曾经在路易斯世博会上有一面之缘的孔祥熙突然造访,受人之托给他带来了1万元股金,而孔祥熙受托之人正是流亡海外的前民国大总统孙中山。

一家刚创立不久的小银行,却吸引了一位伟人的目光,当时身处艰难创业初期的陈光甫深受感动。孙中山的1万元股金,无疑是雪中送炭,给了他莫大的动力和勇气,也更坚定了他要办金融事业报效祖国的决心。

陈光甫曾遇见一位外国银行家,对方当其面断言:“中国的银行是不会办好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陈光甫。他不由想起在汉口报关行任职时遇见的那些傲慢英国人,同时也想起了在路易斯世博会上遭遇的藐视目光。所有这一切,都激发了他要办好新式银行、与外国银行一争高下的决心。

1915年6月,陈光甫创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这家“小小银行”开创了零存整取、红白礼包等一系列新的储蓄种类,在中国金融史上留下了无数个第一,不到20年即成长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银行。

1915年的上海,已是远东的金融商业中心,各种中外公私银行和旧式钱庄林立,发展十分迅猛。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创建一个新银行,不但需要勇气,还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和谋略。此时的陈光甫缺的是资金,但最不缺的是信心。他认为开办新式银行,一开始并不需要巨额资金,也不必和其他商业银行较量股份金额的多少。他的计划是:先期集资,然后逐步增加存款。

1915年6月2日,宁波路9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正式开业。开办的资本额名为10万,实则仅为7万,陈光甫的朋友———前洋务派官僚、买办庄得之认股22500元,陈光甫囊中羞涩,只认了5000元,其中有一部分还是庄得之帮助垫付的。开业仪式上,陈光甫无钱办酒席。上海银行成为当时上海滩最穷的一家银行,被人戏称为“小小银行”。

孙中山慷慨解囊后,宋氏姐弟和其母倪桂珍也投来5000元股金。“小小银行”的资金在半年内已经翻了一倍,达到20万元。

告别“官商”传统创新中国金融业

“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这是陈光甫的办银行原则。

陈光甫创立上海银行之时,当时的银行基本都是以权贵巨商为吸储对象和贷款对象。陈光甫与众不同,一开始就把“注重储蓄”放在首位,彻底告别“官商”办银行的传统。

上海银行通过大量吸收储蓄存款,迅速扩大自己的银行资本,找到发展的通路。陈光甫把“服务”定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行训,他提出6条原则:要不辞琐碎,不避劳苦,不图厚利,为人所不屑,从小做起,时时想办法。

当时的钱庄根本瞧不上小额存款,特别对银元存款,一般连利息都不付。陈光甫特别注重小额储蓄存款,把储户定位为收入不高的中小层社会成员,并在营业室门面、流程和办公方式上力求使银行的形象平民化。虽然都是小额存款,但是由于储户面广,加之资金稳定,集腋成裘,成效可观。

为了吸引储户,上海银行打出了“一元开户”的广告。有个流传已久的事例:一天,上海银行营业所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带来100元,要求开设100个户头。银行工作人员一一为他办理。很快,上海银行信守诺言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上海。靠着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鲜明特色,“小小银行”终于立足上海滩。

到了1936年,上海银行的储户共计15万7千余人,按当时人口5亿计算,那么每3000人中就有一人在该行开户。渐渐地,其他各家银行也开始仿效上海银行的做法,并形成风气。

陈光甫在上海银行推出了诸多中国金融业“第一”:第一个推出各种新型储蓄品种,如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子女教育储蓄基金、养老储金和婴儿储蓄,发行储金礼券———分红色和素色两种,用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第一个在银行中设立调查部;第一个开设储旅行支票;第一个从事外汇业务和农业贷款;第一个使用机器记账;第一个将银两与银元并用;第一个经营外汇业务。

陈光甫非常注重向民族企业放款,以此来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张骞的大生集团就曾得到上海银行的支持。1934年,荣氏兄弟的申新纱厂,因债务太多陷入困境。陈光甫联合几家华商银行组成银团,以申新纱厂的资产做抵押,继续放款,清偿了荣氏兄弟的债务,帮助申新七厂度过了一次最严重的危机。

经过陈光甫的苦心经营,到1922年,上海银行资本额增至250万元,与浙江兴业银行并列全国第五位;存款达到1345万元,在全国商业银行中居第四位。至1926年,上海银行与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并称“南三行”。

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曾经的“小小银行”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私人银行,在中国的金融界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足以与外国银行抗衡。陈光甫则成为当之无愧的“民国第一银行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