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实业救国”的情怀和抱负是那时中国企业家的共性。在那个年代,许多投身实业的中国人把办企业看做是拯救国家命运的希望之举。穆湘瑶、穆藕初兄弟正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穆氏兄弟的中西救国之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汪静赫
穆氏兄弟的中西救国之道
穆湘瑶
穆藕初
穆氏兄弟创办的华商纱布交易所
一个立足上海投身辛亥风云,一个去往美国学习最先进的科学管理。一个是炮火烽烟中的革命者,一个是中国企业管理的开拓者。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穆氏兄弟:穆湘瑶、穆藕初。
穆湘瑶建立了中国人的第一套警察制度和第一支警察队伍,他的弟弟穆藕初则被称为“中国管理之父”,因为他是第一位将科学管理引进中国的企业家。
一中一西,激荡革命岁月
1874年和1876年,上海川沙县一户姓穆的人家,先后诞生了两个男孩。兄弟俩后来一中一西,各有所长。哥哥穆湘瑶一心致力于中学,并鼓励弟弟穆藕初从事西学苦读英文,因为他认为“一中一西,或可分道扬镳致力于社会国家也”。
1900年,穆藕初凭自学的英语根基考进海关。第二年,穆湘瑶则考进了精英荟萃的南洋公学特班。这两件事改变了兄弟俩的一生。
当时南洋公学特班的录取可谓百里挑一,其中有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谢无量等。特班总教习蔡元培经常在课堂上讲时事政治,很快特班就变成了“爱国班”。穆湘瑶入学后就是班上的活跃人物之一,穆藕初也认识了不少哥哥的同学。另一方面,海关工作大大扩展了穆藕初的视野和思路,为他接触外部世界和学习西方文明开启了方便之门。
在此期间,穆氏兄弟不仅参与革命活动,阅读大量进步书籍,两人还合作翻译出版西学书籍。1904年,穆氏兄弟与马相伯、李叔同等一起,组织了沪学会的各项新型活动。沪学会为贫困子弟开办义务小学,并附设音乐会,开演文明新剧等,兴一时之新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盛况”。
穆湘瑶后来担任警务长,他与李平书一起搞上海自治运动,建立与清当局平行的民选自治政府和民兵武装。穆湘瑶是中国第一位设立现代警察局制度的人,他用中国人自己的警察取代了上海街道上的“红头阿三”。
与此同时,弟弟穆藕初似乎也与哥哥走到了同一条路上———1907年春,时任江苏铁路公司总协理的张謇邀穆藕初出任苏路警察长。这一职务使穆藕初有机会走南闯北,他亲眼目睹了农村破败、交通梗阻、工商凋敝、实业不振,由此决心求西学兴实业,31岁的穆藕初开始筹划出国留学。
1909年,穆藕初只身飘洋过海自费留学。在此期间,穆湘瑶设法为弟弟申请到了官费,使其得以完成在威士康辛大学、伊立诺大学和塔克塞斯农工专修学校的全部学业。
就在穆藕初出国后的第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上海,革命党人大受鼓舞。时任县城警务长的穆湘瑶果断站到革命一边。上海商团成为革命党人掌握的一支武装,在上海辛亥起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6个商团中,穆湘瑶担任司令的沪学会商团为主要力量。11月2日,上海起义爆发,穆湘瑶负责地方保卫事宜,为革命起义立下汗马功劳。
1914年,获得农科硕士学位的穆藕初回国,穆湘瑶为之接风洗尘,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涤和国外留学的镀金,此时的兄弟俩决定不再分道中西,这一次,他们要共同做一件事:创办实业。
兴办纱厂,投身实业救国
在1914年的中国,归国的留洋学生不止穆藕初一人,但他是第一个拥有美国硕士学位并回国办厂的实业家,从这个意义上讲,穆藕初是中国最早的海归企业家。
穆藕初出国之时已33岁,按当时来说已属高龄,因此被同学们称为“穆老爷”。5年间,穆藕初的留学生涯学有所成:在威斯康星学英语、普通知识,然后进伊利诺大学学农业,最后到塔克塞斯农工专修学校学纺织,研习科学管理法。从怎么种棉花、种好棉花,到棉花怎样纺成纱、织成布,到怎么办工厂、怎样有效地管理工厂,穆藕初进行的是有目的、整套、有计划地系统学习,等他学成回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人才。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中心。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猛。国内实业建设的欣欣景象,让穆氏兄弟踌躇满志。
棉织工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产业,穆藕初认为,“如果本国棉织业的产品不能供给本国人民的需要,那么此国家必为在世界工业上落伍之国家”。1914年9月,穆藕初联合长兄穆湘瑶,向社会招股20万两,买下位于杨树浦华德路的一家纱厂,改称德大纱厂。
经过8个月的筹备建设,1915年6月,德大纱厂落成开工。速度之快令当时报章连连称奇,称此“足鼓我企业家骁勇之志而开先声,是实业界之一线光明也。”
纱厂初建时,纱锭不过10400枚。当时市面上进口棉纱较多,“其纱质精良,售价高昂,以日本纱为最”。穆藕初把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日本棉纱逐一研究,分析优点所在,对德大纱厂的棉花纤维的长短误差、棉花原料质量、车间空气干湿度等方面进行规定。德大纱厂投产月余,所产之宝塔牌棉纱就成功占领市场,获得“上海各纱厂之冠”的美誉。
留洋归来的穆藕初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经营谋略,他着力改良棉花,从原料抓起。1915年1月,创立“穆氏植棉试验场”,前后至少花了5年时间研究棉质,当年10月,穆藕初发起“中华植棉改良社”,在江苏、河南、河北、湖北等地买下1500多亩地,开辟棉花试验场,大力推广种植美国的脱籽棉。
经穆藕初倡议,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设立植棉委员会,买美棉种子送给各省试种,提供植棉技术咨询,印刷改良植棉的小册子,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棉农解释改进植棉的方法,其中有他自己写的《植棉改良浅说》,1917年8月第一次就印了上万册,还在《申报》发布广告,任何人都可以索要。后来成为诗人的应修人1919年还是一个钱庄职员,当时他曾写信给穆藕初,盛赞其“设棉场,办纱厂,衣被众生,天下欢腾,先生真实业家也”。
德大纱厂创办后,穆湘瑶担任总经理,穆藕初任经理,兄弟俩事必躬亲,白天监督、指挥工人安装机器,晚上规划各车间报表的样式,建立严格的报表统计和财务管理制度。
当时穆藕初将亲拟的报表样本交给各部门车间负责人参照填写,一日一报,内容包括生产进度、原材料消耗、成品数量等,以便及时掌握耗材、用工、用时、数量、质量等动态情况。这在当时都是创新,在那之前,中国的企业没有科学的报表,穆藕初设计的报表被各企业效仿。德大纱厂的业绩因而蒸蒸日上。其后创办的厚生纱厂也声誉日隆。当时有记载这样描述:“国人欲新办纱厂者,皆自参观先生之厚生纱厂为入手,且多派员至纱厂实习,无形中厚生纱厂不啻为在华美国机器之成绩展览会及实习工厂。”
短短几年间,穆氏兄弟陆续成功开办了多家纱厂,创办华商纱布交易所,出版《交易所周刊》;创办上海中华劝工银行,任职上海总商会会董;在浦东兴办“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棉花;和黄炎培合力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位育小学、位育中学,设奖学金资助北大学生留美。穆氏兄弟被称为“棉纱大王”,穆藕初凭借其卓越的科学管理方法,成为中国第一位成功的海归企业家。
引领时代,成就管理之父
1915年,德大纱厂开工后,穆藕初根据科学管理的原则,结合国情、厂情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措施,一举推动了纱厂的发展。短短5年间,陆续成功开办3个大型纺织厂,还兴办了其它成功的实业。当时美国一位经济学家就这样评价他:“在自己本身和工业这两方面的建设型进步中,任何一个美国企业大王想超过穆藕初的这个纪录,都是值得怀疑的。”
这一切都得益于穆藕初的科学管理之道,是他作为第一个中国人将西方科学管理进行同步引进和实践,并因此获得“中国管理之父”的美誉。
1913年,科学管理法创始人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不久,身在美国的穆藕初从南部的得克萨斯赶到费城,登门向泰罗求教,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直接向泰罗求教的中国人。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在1911年出版,第一次把管理上升到了科学的高度。穆藕初在美国看到这本著作时,立即敏锐地发现了其重要性,称此书是“空前的创作”。随即,一腔热血的穆藕初就大胆提笔给这位大师写信。居然,这样一位东方的无名晚辈,竟真就与泰罗有了书信往来。
1914年,穆藕初应泰罗之邀专程与其会晤,“参观在费城之实施科学管理法之各工厂”,并结识了泰罗的高足吉尔培来,“曾与泰、吉二君反复讨论,获益甚多”。穆藕初与泰罗的这次会晤,是他6年留学生涯中的最大亮点。
留美期间的开放式跨学科式学习,为穆藕初打下了坚实的管理学基础。穆藕初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及美国的20余州,或是去企业做调查,或是去现代化农场实习,在此期间,穆藕初学习到了美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和制度建设。
归国后,穆藕初大力推广“泰罗制”。据说他在归国航船上就开始翻译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了使译作能早日与读者见面,作品单行本问世前的一年,穆藕初即先行通过《中华实业志》杂志分五期连载完了该书全文,每期的连载都以活页文选格式编排印刷,以便于读者拆卸后即可装订成一本完整的小书。
与此同时,穆藕初开办纱厂、大兴实业,推广“泰罗制”,真正实践科学管理之道。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国家在一战后,才惊诧于美国工厂生产的高效,开始真正学习“泰罗制”。
穆藕初推崇科学管理,但并不迷信教条。他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中国国情,将科学管理总结为“省时间、精神、物质”三种,在办厂实践中逐步将泰罗的科学管理法本土化。
穆藕初看重人才管理,他很注意改善劳工条件,盖俱乐部,让工人上夜校。他认为只有工人爱干,才能干好工作。
穆藕初认为,“管理是比科学还要重要的,‘科学’与‘管理’最好是以并行不悖,相互运用为原则,如不能同时运用时,则管理应当特别注意”。穆藕初是公认的最早开现代民族企业科学管理之先河的企业家。
穆藕初“科学管理”的成功,引得其他民族资本企业纷纷仿效。上海和其他主要工业城市的不少企业,按照科学管理思想的要求,对生产、管理进行改造。在穆藕初的带动下,中国企业界形成了一股学习科学管理热潮,促进了华商企业的发展。1928年,棉纱大王穆藕初在企业失败之后,受邀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工商次长,经手制定了40多个法律、法规,都有利于当时民营企业的成长。
1940年,已入晚年的穆藕初曾回忆,“当年秉持科学管理的原则去改良、去管理,我的厂总比别的厂盈利多些,如遇到不景气的年度,即使亏本,也总比别人的厂亏得少些。这不能不说是实行科学管理的结果”。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穆藕初拥有相当惊人的知名度。据说外国人给穆藕初写信,不用写门牌号码,只要写Mr.MOHShanghaiChina(中国上海穆先生),他就一定能收到。
1932年11月,上海一家杂志社邀请穆藕初在内的各界名流人士笔谈《新年的梦想》,并结集出版,名为《梦想中的中国》。
穆藕初这样写道:“经济上必须保障实业(工人当然包括在内),以促进生产事业之发展。合而言之,政治清明,实业发达,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便是我个人梦想中的未来中国”。
这也正是他哥哥穆湘瑶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