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样拯救危情中的“温州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特约评论员徐天昊

怎样拯救危情中的“温州模式”

温州企业民间借贷危机引发了广泛的民间借贷风险,人们现在都在拿“温州模式”来说事。世人拷问“温州模式”时,自然会思考要不要拯救和怎样拯救“温州模式”的问题。

温州企业借贷危机在国庆节前集中爆发。据统计,温州市至少已有80多家企业的老板逃跑,倒闭的企业则更多了。浙江省政府7日召开会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千方百计解决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类难题。对于面临崩溃危情的温州中小企业来说,这不啻于雪中送炭。从浙江省的此番拯救行动来看,政府准备给这些中小企业输血。然而,输血可能会改变眼下企业的困境,但是深层次的问题一日不化解,隐患将日日存在,最终可能是更大的危机卷土重来。

我们更重视的是对“温州模式”的拯救,我们希望不要因此引发中国企业发展的更大波动。我们该怎样汲取教训,怎样寻找破解之策,这是一个关系引领中国企业发展的大问题。

温州经济发展模式一度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风向标。1982年,温州个体工商企业超过10万户,约占全国总数的1/10;30万经销员奔波于各地,成为让国有企业头疼不已的“蝗虫大军”。开始的“温州模式”内容可用“小商品、大市场”来概括。

后来,形势发展了,“温州模式”也变化了,增加的是投机因素。中小企业为应付生产及不断升高的工资与材料成本,被迫转向高利贷,企业主挖东墙补西墙,许多表面风光的企业背后都债台高筑。这也是我们认识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发生的经济基础。

显然,富起来的温州企业并没有全心全意地想着扩大优势,利用资金加快产业升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从而实现温州经济的整体转型。自从进入新世纪后,温州人什么赚钱就“炒”什么,2001年开始出现的“温州炒房团”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引起炒房之风。从2006年和2007年“炒股”、“炒楼”,到2008年和2009年“炒煤”、“炒古董”,再到2010年“炒农产品”、“炒原材料”,直到今年直接“炒钱”导致民间高利贷危机发生。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而中小企业的参与比例更高达80%,整个民间借贷规模高达1100亿元。疯狂借贷的背后是“高投入高回报”的投机主义盛行。这一方面让本已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处境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也让借贷资金风险迅速累积,根据目前温州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95%的企业无法承受民间借贷利率之高。而剩余的5%的高利润项目也必然伴随着高风险,靠高利贷盘起高利润项目,靠高利润项目再借高利贷,风险一级级放大,这样的模式与美国的次贷危机极其相似!温州,实际上已经成为金融危机在中国的2011年“新版”。这与我们口口声声讲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条背道而驰的道路。

显然,如果像温州多数企业那样,将积累的资本投入到击鼓传花的金融投机中去,泡沫破碎时不仅企业血本无归,走上破产之路,整个温州的经济发展也必将面临破坏性的打击,如果蔓延至全国,则为国之大祸。(下转第三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