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9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市产权机构彷徨中求转型

融资功能未充分发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玉志

融资功能未充分发挥地市产权机构彷徨中求转型

围城内外,有的人想进来,有的人想出去。在产权交易机构这座围城中,想进来的是曾宪梦,想出去的是张宏涛。

曾宪梦是菏泽市兴菏产权交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兴菏产权”)总经理,张宏涛是邯郸产权交易中心主任兼中原经济区产权交易市场联盟秘书长。

作为地市级产权交易机构负责人,张宏涛关心的是如何利用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为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是,由于受到监管条框的限制,张宏涛有些力不从心。

同样作为一个地市级的产权交易机构,由于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强,兴菏产权去年交易额列全省地方第二,增值、净价值列全省第一。但曾宪梦说,单纯依靠市场化运作,身心俱疲,自己想吃“公家饭”。

两种境遇,两种心态,反映了地市产权交易机构的现状。

数百家地市产权机构生存面临挑战

与产权业界乃至资本市场几乎将所有目光都关注于全国30多家省级以上产权交易机构不同,地市一级产权交易机构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邯郸市财政局调研员薛成秀提出,目前产权市场出现市场狭窄、竞争力薄弱、交易品种单一等问题,随着国企改革接近尾声,国有产权企业业务逐渐减少,地市级产权机构的生存发展遇到极大挑战。

一位地市级的产权所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从地市级别的交易所来看,每年交易的金额还是很有限,主要业务还集中于省所以上机构,如何开展业务成为他们工作的重心。

据了解,虽然国有企业、行政、涉讼资产等都开始进场交易,但其与资本市场的距离越来越远,民营企业进场交易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

据悉,由于国有企业改制目标逐渐完成,一些地市国有企业少之又少,而民营企业又不进场交易,地市交易机构纷纷将触角伸向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广告牌、土地、二手车等业务。而这些业务纳入其交易范围后,为企业保值增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兴菏产权完成交易项目12宗,交易额14278.22万元,国有资产增值737.07万元。其中,完成企业国有股权转让项目4宗,交易总额14590.12万元,增值1850万元。在菏泽惠和商业中心有限公司90%股权转让项目中,单笔交易额、交易佣金均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交金额达13410万元。

在二手车和土地方面,兴菏产权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车辆交易项目6宗,交易车辆70余辆,交易额108.19万元,增值13.17万元。受理完成两宗房地产项目,交易总额316.98万元,国有资产增值52万元。

制度建设滞后,交易秩序混乱

菏泽市国有资产经营中心副主任、菏泽市兴菏国有产权交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峰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尽管兴菏产权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产权交易项目和品种单一,进场交易以国有项目为主,民营企业项目太少。”刘峰说,产权市场建设涉及部门却很多,需要国资、财税、监察、国土、房产、工商、法院、金融等多个部门的协调,操作难度大。部门考虑自身利益多,政府统一协调难度较大,妨碍了产权市场的发展和定位。

据了解,当前对我国产权交易机构进行监管的部门有财政部门,也有国资部门,有的甚至是错层次交叉监管。

正因如此,国内多地交易机构纷纷创新,力图为生存发展拼得一线生机。在国有企业进场交易的项目越来越少的背景下,一些交易机构开始在解决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问题努力。

薛成秀认为,产权市场应该从目前主要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服务,逐步转向全面为各类非上市企业的物权、股权、知识产权的流转服务,尽快建设成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产权以及非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服务的区域性市场平台,不断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产权流转和资本融资需求,为各类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提供畅通的渠道。

但是,在产权市场创新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去年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叫停事件”,凸显出产权交易机构创新过急、创新之困。

“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将产权市场与证券市场相区别,制定了与沪深两个主板市场高度相似的运行规则和经营方式,难以规避潜在的市场风险,也不符合《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张宏涛告诉记者,产权市场的创新不能只是对已经存在的证券市场的简单复制。

在此背景下,地市级产权交易机构如何避免踩“红线”,如何转型,成为诸多机构负责人案头工作之一。

据邯郸产权交易中心股权融资课题组的统计显示,截止到去年年底,邯郸市拥有各类市场主体18.9万户,注册资本1573亿元。

张宏涛说,如何将“死钱”变为“活钱”,怎样开辟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盘活资本,急需一个具有普遍社会公信力的股权托管机构和规范运作的交易平台。(下转第三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