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缔造了开时代之先的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纺织企业———大生纱厂、中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中国最早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大生企业集团、中国第一所纺织专科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以及长江航运史上第一座中国人建造的现代化港口码头———天生港码头。
张謇民国第一任实业总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汪静赫
张謇民国第一任实业总长
张謇
他是皇帝钦点的满清官员,也是清帝退位诏书的草拟人。他主张改良立宪,亦大力支持辛亥革命。
他是末代封建王朝的状元,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开路先锋。他是文采斐然的饱学之士,亦是业绩卓著的实业家。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他开工厂、办教育,推行实业救国,在一个刚剪掉清朝辫子的小镇缔造了一座现代的城市。
他是张謇。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写的名字。
1899年晚清状元开办大生纱厂
1853年(咸丰三年),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关于他的聪慧,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张謇12岁时,塾师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当即对道:“我踏金鳌海上来”,一时被传为佳话。
作为金鳖“状元之才”的寓意,张謇15岁即入试场。单薄少年从此踏上漫漫科举路。
1868年,16岁的张謇考中秀才。此后的26年里,张謇进出科场20多次。直到1894年,张謇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此时张謇已41岁。不久,张父逝世,依例须守制三年。张謇仕途受挫,为科举耗费大半生的心血便以这种方式搁置。
1895年的夏天,在老家守孝的张謇接到了洋务派干将、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来信。信中张之洞约他去江宁(现南京)面谈。张謇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动身上路了。因为与张之洞一样,他认为“中国要振兴实业,还是要看读书人能不能有作为”。二张相谈甚欢后,张之洞正式邀请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
在张謇看来,“世人都说书生只会空谈、只会负气,我偏要做出个样子给人看看……”就这样,书生毅然从商。
因通州(今南通)棉花品质好,棉纱销路旺,张謇决定先在通州办棉纺厂,并在水运位置极好的通州城西唐家闸选定了厂址。张謇为纱厂取名“大生”。“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取“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
除了状元这个头衔外,张謇身无分文,募资办厂从零开始,他设想了股份制。然而在此后近5年的时间里中,大生纱厂的招股集资历经曲折,几次濒临夭折。
从1895年底开始筹办到1899年4月投入生产,大生商股依然不足20万两,与既定目标还差5万。
1899年5月23日,大生纱厂正式开张。开业几个月后,棉纱价格大涨,大生的资金流开始顺畅,不但生产正常,到年底支付官、商股息后,竟然还赢利7.8万两。
因为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1911年离武昌烽火近在咫尺
1911年10月,张謇因事来到了武昌。10月10日上午,准备过江的张謇在汉口等船返沪,那天如同平常的秋日,并无特别之处。58岁的张謇看着滔滔江水,不禁想起过去的十余年。
到了晚上八时,华灯初上,张謇登上轮船。船刚刚开动时,他看见长江对岸起火了,“舟行二十余里,犹见火光熊熊上烛天也”。那火光正是武昌起义的烽火。张謇在船头目睹了这历史一幕。那一刻,张謇离辛亥革命如此之近。事实上,在那过去的几十年里,张謇从晚清状元蜕变而为经商办厂的实业家的同时,也在政治上亦从主张立宪的改良派转变为辛亥革命的拥护者。
革命之于张謇,不仅是作为孙中山的支持者,顺应共和剪掉辫子,并应孙中山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更在于他以实业救国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报国热忱。
早在1897年的冬天,张謇为大生纱厂起草《厂约》,他在开篇写道:“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在他心中,办厂就是报国。
从1901年至1907年,围绕大生纱厂,张謇先后创办了19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谈到民族工业时曾以“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句话来高度评价张謇。
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与这句话一起留存世间的,还有张謇所缔造的开时代之先的多个“中国第一”,其中包括: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纺织企业———大生纱厂、中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以及长江航运史上第一座中国人建造的现代化港口码头———天生港码头。
张謇强调实业救国必须兴办突破小生产方式的“大农、大工、大商”,在产业报国的理念下,张謇20余年间所参与的企事业数量高达180余家,囊括工业、垦牧、交通运输、金融商贸、商会民团、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这些企业互相在融资关系、人员派遣、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技术支持等方面建立紧密关系,协调行动,都是大生集团成员企业。在企业制度上,张謇创造的“大生”模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股份公司制,大生集团成为中国最早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謇用办厂所得的利润在江苏南通创立了产业、教育、慈善、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现代体系,使得整座城市在上世纪20年代便初步完成了现代化。张謇的产业报国理想在这座城市得以充分体现。
1926年张謇病逝,南通万人空巷
1922年,孙中山接见张謇之子张孝若时曾说:“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
南通、张謇,这是两个至今都无法分开的名字。在这个城市,一直有个说法叫“一山一水一人”。山是狼山,水是濠河,人是张謇。
当时叫通州的南通原本只是个偏僻小城。1899年,张謇在此地创办大生纱厂后,由于经营得法,市场基础得天独厚,纱厂迅猛发展,形成以大生纱厂为母体、拥有69个企事业单位的大生资本集团,对于南通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乃至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也为南通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这是张謇的口头禅,也是他建设新南通的原则。
当时的中国刚刚摆脱帝制,社会制度缺失,张謇却在南通建成了相当完备的经济、文化、交通水利、医疗和慈善体系,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时的南通城社会井然有序,风气清明淳朴。
除了经商办厂、发展实业,张謇还建学堂、开交通、造公园、兴水利、办慈善。1913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纺织专科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大量培养纺织人才。他先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南通博物苑、女红传习所、医院、图书馆等学校。通州师范学校被张謇视为一生最大的心血,他曾说过:“家可毁,师范不可毁。”
南通是中国著名的教育之乡、体育之乡、纺织之乡和建筑之乡。这些荣誉都与张謇当年在南通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巨大贡献有着密切的关系。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张謇是一位标准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1922年,在北京、上海报纸举办的成功人物民意测验中,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张謇得票数最高。
从1895年到1922年,张謇,这位晚清状元在弃官从商27年之后,到达了个人声望的顶峰。
正是在这一年,持续走红的纱布市场突然暴跌,棉贵纱贱。大生由盛转衰。这意味着张謇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
1926年7月17日,张謇在南通病逝。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几乎全城民众都赶来为张謇送行。
当时,大生企业集团早已因资不抵债被债权人接管,张謇只是名义上的董事长———但历史会永远铭记张謇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