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和谐山西 上一版3
第24版            和谐山西
 

2011年9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繁峙县:雁门塞下邑铸造“晋北明珠”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薛剑飞本报记者王启明

繁峙县:雁门塞下邑铸造“晋北明珠”

上级领导在繁峙县的基层农村进行调研

建设中的华茂投资项目

开阔整洁的繁峙县城

繁峙县的“十二五”奋斗目标: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年均增长26%;财政总收入达到11.2亿元,年均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8.1亿元,年均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92.8亿元,年均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突破9000元,年均增长22%以上……这是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每一组数据的增长率都在20%以上,这是繁峙县委、县政府面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当记者问及繁峙县委书记范波涛时,他的话语铿锵有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破茧而出的创新,有矢志不渝的斗志,才能把五年后的目标落地生根。”

经济大发展,开局之年最当关键。冲锋号角已然吹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弘扬“创卫”精神,在特色农业、产业延伸、城乡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在民生改善、安全稳定、环境创优等方面取得新进步,才能全面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以资源为依托 加速推进工业新型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业特别是铁矿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短期内难以改变。“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的理念要稳步推进,要在产业上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加速推进工业新型化。

以资源整合为契机,关小建大,实现规模开发。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繁峙县将矿山、矿企由102家整合为96家。重点抓好平型关矿区的整合,并加快上市工作。加快后峪钼矿区的整合,并确保金德成信一期500万吨铜钼选矿项目的顺利建设,力争年内投产;加快义兴寨金矿区的整合,力争实现一个开采主体。

重点完成矿山企业的整合开发,洗选企业的治理整顿,提升产业规模和整体技术工艺水平,实现资源的洁净、高效、综合利用,降低能耗;鼓励、引导企业引进新工艺,提升产品等级,逐步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优势特色产品,使企业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加快资源的就地转化增值。今年重点抓好中兴实业V法配重项目的达产达效和精密铸件项目的开工建设;华茂300万吨扩能项目的前期工作和特钢的生产;宝山公司30万吨非磁性选矿项目的全面投产。加快振华微晶铸石项目的建设,力争年内投产。完成砂河工业园区的规划论证。

风能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为繁峙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专家测定,县域可以用于发电的风能装机容量超过了100万千瓦,可实现产值15亿元。因此,要重点抓好华能一期25万千瓦风电场的建设,力争5万千瓦风电场年内发电;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前期论证,使新能源尽快成为繁峙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高效为核心 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

抓住省市鼓励建设蔬菜大棚的有利时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订单农业,发展温室大棚1500座,重点抓好集义庄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实施玉米高产创建工程,建设万亩玉米丰产方6个,5000亩丰产方15个,百亩以上种植大户100户,力争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5.4万亩。实施小杂粮高产创建工程,重点抓好四个小杂粮种植基地建设,力争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8.4万亩。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项目,抓好南山柴胡、北山黄芪两个中药材基地的建设,开发黄芪多糖系列保健产品。继续实施农产品龙头企业“337”工程,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干果经济林建设争取完成4500亩。引导农民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以雨润集团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大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全县发展30—50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力争全县猪饲养量达到40万头以上;以黄芪种植和开发为突破口,开发黄芪饲料、羊肉等系列产品,发展30—50个羔羊育肥园区(小区),力争带动全县的羊饲养量达到40万只。要重点抓好梅花鹿、獭兔等特种养殖项目的建设,抓好银河畜牧奶牛养殖项目的扩建工程。要继续实施畜牧业六大工程,完善动物疫病预防体系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重点推进投资1016万元的孤山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6万亩玉米机械化标准种植工程和6万亩农机深松作业;完成3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涉及360个村的农村街巷硬化工程;抓好18个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的“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扶持农村合作组织,培养现代农民。以“一村一品”专业村为重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8个,带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30台(套),继续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力争完成引导培训、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6.4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4.3万人次。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好今年4000人的扶贫移民任务,要逐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此外,要加大扶持力度,把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作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继续抓好退耕还林、种粮补贴、产业扶持等方面优惠政策的落实,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

以民生为根本 加速推进县域城镇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繁峙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县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必须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生改善,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的抓手,办实事、解民忧,不断提高民生水平。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县城、砂河镇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功能的完善,提高承载功能,以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今年,要重点实施滨河公园东段延伸工程、东环路建设等工程,做好文化园区两馆一院建设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启动滨河新区的建设。五星级酒店和农村合作银行大楼要加快手续办理,及早开工;要加快人武部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争取年内投入使用;要推进特色化小城镇的建设步伐。砂河镇要重点完成镇区总规和详规的编制、评审以及污水厂、自来水厂和垃圾处理厂的建设,主要街道的绿化、亮化。此外,大营镇要尽快着手做好《2011—2021镇区总体发展规划》,完成好旧镇区改造,做好商贸区及物流园区的前期规划工作。其他各乡镇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发展突破口,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小城镇,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集中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同时,要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投入机制以及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对于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按照省“新五个全覆盖”工作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免费职业教育等工作;要加快乡镇敬老院建设,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加就业为目标,高度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年内力争新增就业岗位2800个,安置“40、50”人员1404人。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力争创业就业完成456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力争完成313人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任务。扎实做好“双拥”工作,争取将全县创建成为全省双拥模范县。

促进教育全面均衡发展。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政策,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推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县城和砂河各建一所高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完成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验收任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完成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力争秋季开学投入使用。抓好平安校园建设,积极构建安全、和谐、文明的教学环境。

提升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严格落实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的支付比例,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惠及千家万户。认真落实国家计生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县医院住院楼、妇幼院办公楼争取年内投入使用。高标准地完成好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工作;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依托有线电视、报纸、广播等载体,完善适应广大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完成砂河镇、东山乡等7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完成20户以下的30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扩大县城集中供热面积,力争新增120万平方米的供暖能力。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再新建廉租房600套、经济适用住房17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111户。

以旅游为龙头 加速推进第三产业崛起

旅游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拉动效应大、受益面广的富民产业。繁峙历史遗存遍布、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平型关、明长城等一批旅游资源亟待开发,周边有五台山、悬空寺等国际著名的旅游景区可以利用。因此,借助特殊的区位优势,以旅游促三产,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明确定位,科学规划。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合理利用周边资源,结合地域文化、交通区位等因素,按照“小旅游、大服务”的思路,高起点、高品位科学编制全县旅游发展规划。

加快砂河服务区的建设。砂河南依佛教圣地五台山,北连平型关、悬空寺等著名景点,处于晋北旅游的节点,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灵河高速公路的开通,其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加快砂河服务区的建设,把砂河逐步打造成为晋北旅游集散地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加快砂河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按照镇区规划加快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已经建成的砂河五台山北服务区,近期要全面启动运营。

加快境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平型关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省专家组的评审,要抓紧组织实施;要做好韩庄长城、岩山寺等景点的前期论证;五福养生城项目要加大力度积极推动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启动;毛主席路居纪念馆已获得市发改委立项,要尽快完善各项前期工作,争取引资开发。

以旅游带动物流。要在加快旅游开发的同时,以旅游带动物流业的发展,要有计划地开发旅游纪念品,促进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的销售,推动砂河旅游纪念品集散地的形成,进而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以“创卫”为契机 加速推进城乡生态化

“创卫”使县城变得整洁亮丽,变得更加宜居。所以繁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让广大的市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更加激发全县上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热情。

积极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县城。县长曹爱民指出,创建环保模范县城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抓手,是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继续发扬“创卫”精神,对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进一步明确创建任务,突出源头治理、狠抓专项治理,确保“创模”也能够一举成功。

以建设生态县为目标,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开发工程,加强生态屏障建设。要把加强生态建设与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把生态建设作为提升城镇功能、改善生活环境、保障群众健康的民心工程来抓,广泛开展环保模范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扎实推进19个园林村的绿化工作,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全县农村村庄绿化工作的开展。重点实施好108国道的通道绿化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补植补造项目,造林2.36万亩,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保护。加大矿山植被恢复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全面启动城乡清洁工程。结合通道绿化、街巷硬化工程的实施,重点解决农村脏、乱、差等突出环境问题,对企业废水、废渣、废气等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和治理,确保达标排放,规范运行。对造成污染的要严肃查处,坚决淘汰关闭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的落后产能。同时,要把环境治理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巩固“创卫”成果促进县城环保“创模”目标的实现。

相关成就展示

五年来,繁峙县委、县政府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和衷共济,励精图治,抢抓机遇,共谋发展,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五年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0.8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3.5亿元,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1.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1.2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9.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5866.96元,增长到2010年的13839.7元。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五年间,修编完成了县城详规,累计投资10多亿元,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集中供热站、体育馆、西环路等100余项市政工程。县城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80%以上的城区面积实现了供热覆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8平方公里。昔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滹沱河变成了亮丽的滨河公园;特别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成功,更使县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完成了砂河镇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等多项改造,砂河重点镇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交通方面完成385.6公里的通村水泥(油)路建设,完成了涉及76个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的街道硬化工程,全县行政村通车率达到98%,全县公路总里程是“十五”末的1.6倍。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工程27.5万亩,退耕群众直接受益1.4亿元,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12.3万亩。

项目建设突飞猛进,产业转型发展迅速。五年来,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大发展”的理念,引进了建新集团、诚达集团、长宁钢铁、华能集团等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为打造全县现代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实施各类产业项目210多个,其中引进各类投资150多亿元。

“三农”基础不断巩固,农民充分享受实惠。五年来,实施各项补贴政策,发放各类补贴资金8000多万元;建设人畜饮水工程199处,解决了近7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2.3万亩。建成了南关、古家庄、兴旺庄等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核桃、仁用杏等干果经济林由“十五”末的0.3万亩发展到“十一五”末的2.34万亩。畜禽养殖总量达到130多万头(只),是“十五”末的3.5倍,全县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64个,发展规模养殖户8000余户;全县累计培育了“一村一品”专业村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31个,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2个。五年间,共投入各类资金5.4亿元,建设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示范村76个,连续4年被评为省、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两免一补”、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全面落实,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寄宿制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稳中有升。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全县新建了13个乡(镇)卫生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了325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向全民医疗卫生均等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2010年底,共对4096户6298人城市低保对象和13700户13825人农村低保对象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224694人,参合率达到96.38%,累计有28万人次享受了新农合补贴,补偿金额6871万元;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878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常年保持在2万人左右。争取上级扶贫资金6533万元,实施了涉及219个村的整村推进工程,完成了扶贫移民1053户2850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746元增加到2010年的1215元,增长了38.6%。五年共建成经济适用房317套、廉租房96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148套、农村危房410户,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