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活力大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活力大连
 

2011年9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135家企业“看涨”大连普兰店经济开发区

“五大优势”吸引海内外投资者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红刘永泰郭伟

“五大优势”吸引海内外投资者135家企业“看涨”大连普兰店经济开发区

东海软管(大连)有限公司

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

中粮麦芽(大连)有限公司

园区局部面貌

大连普兰店经济开发区辖区面积53平方公里。截至目前,累计批准进区的产业项目180个,总投资210亿元;已投产工业企业13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1家。

令人惊喜的园区变迁

大连普兰店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6月,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2002年11月,大连普兰店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2004年11月,大连普兰店经济开发区向西拓展,利用废弃盐田回填改造形成新的工业区,被大连市政府命名为大连海湾工业区,列入大连市重点开发建设的“一岛十区”之一。

2008年4月,大连海湾工业区被正式确定为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

2010年4月,大连市正式启动了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该区被划入大连普湾新区,成为核心组成部分。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0.5亿元,同比增长23%;营业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8亿元,同比增长155%;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5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2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出口交货值13.8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税金4.3亿元,同比增长26%;实际利用外资1.478亿美元,同比增长34.4%。

厚积薄发的“五大优势”

现在,开发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身发展条件,使其具备了“五大优势”:

良好的区位优势。开发区地处渤海普兰店湾,位于大连市中部,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距大连市区50公里,距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60公里,距长兴岛临港工业区48公里,距大窑湾港40公里,距境内的普兰店皮口港仅为27公里。黑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省滨海路、202国道、城际铁路穿境而过,交通非常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准确的产业定位。大连普湾新区成立之后,作为新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普兰店经济开发区被划为新区四个产业园区之一,承载着新区招商引资的重任。产业区内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和电子电器产业。新市区建设全面启动。海湾高级中学、大连医科大学综合医院、客运总站、星级酒店、档案馆、写字楼等一批社会公共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房地产开发项目30个,规划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创普兰店历史新高,新市区雏形逐步显现。

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面临国家严峻土地管理形势,多数开发区的发展都受到土地问题的困扰,影响项目的落地。而普兰店经济开发区土地多为利用废弃盐田进行回填改造,属国有工业用地,开发利用非常便利。

坚实的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内形成了中粮麦芽(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大连第一互感器有限公司、大连中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东海软管(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地拓重工金属结构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以这些项目为龙头,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电子电器三大产业初具规模,为开发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惠的投资政策。大连普湾新区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拥有着一系列包括财税增量返还、免收涉企行政性收费、金融支持、拓展融资渠道、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普兰店经济开发区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充分享受新区政策的惠泽。

科学有序的园区规划建设

普兰店经济开发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采取国际招标的方式,聘请国际一流的规划部门进行了规划设计,将开发区规划为产业区和新市区互为依托的两大板块。以鞍子河为界,向北推进,建设产业区,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和电子电器。向南拓展,建设新市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发展为集金融商务、体育会展、文教旅游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开发区成立以来,始终把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作为重点,目前已回填平整盐田10平方公里。建设主次道路19条,总长33.49公里。桥梁4座,总长514米。治理改造河道4条,总长11.38公里。基础设施配套面积8.5平方公里,实现道路、通信、供电、供水、供热、排水、排污和场地平整的“七通一平”,满足产业项目建设需求。同时,区内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座,设计能力4万吨,设计装机容量15万千伏安的66kv变电所三座,产业区绿化面积实现31万平方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