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品鉴
 

2011年9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鉴

来源:中国企业报  

品鉴

壹 清·红木镶螺钿嵌罗汉床

这张罗汉床长213厘米,宽166厘米,高52厘米,整张床用红木制作,在床沿、前牙板、侧牙板、床围、床腿上都镶嵌有螺钿组成的福禄寿三星和卷草花卉等纹饰。床围上镶嵌大理石作为装饰,外观大方,工艺复杂,繁缛精美。

家具工艺发展到清朝的雍正、乾隆时期,形成了有别于明式家具的又一个流派:清式家具。清式家具讲究用料靡费,装饰繁缛,稳重大气。其最大特点是用材厚重。清式家具的总体尺寸较明式家具更宽大,相应的局部尺寸也随之加大。清式家具的装饰极为华丽,制作手法汇集了雕刻、镶嵌、髹漆、彩绘、堆漆、剔犀等多种手工技艺,繁纹重饰。尤其是镶嵌手法在清代家具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几乎遍及所有的地方流派,其中,尤以广作与京作成就最为辉煌,所用材质千姿百态,除了常见的纹石、螺钿、象牙、瘿木之外,还有金银、瓷板、百宝、藤竹、玉石、兽骨、景泰蓝等等,所表现的内容,大多为吉祥的图案与文字。像这样一张满工镶螺钿大床,属于相当难得的。贰 唐·鲁山窑执壶

这一件鲁山窑执壶造型硕大饱满,在黑釉上又有些窑变,是典型的唐代鲁山窑器物,是老窑瓷器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黑釉瓷是十分重要的一类瓷器,烧造历史稍晚于青瓷。东汉墓中已有黑釉罐出土,而江浙一带东晋、南朝墓葬也屡有黑釉瓷器发现。在唐代,黑釉瓷烧法比较多,几乎出白瓷、青瓷的窑场多有烧造。因为黑釉含铁、钛量比较高,且变动范围大,说明它对原料的适应性较强。黑釉与青瓷、白瓷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含铁量的有无或多寡,以及氧化还原烧成上的一点差别,这就较有利于黑釉瓷的生产与发展。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偏提、汤瓶。基本造型是敞口、溜肩、弧腹、平底或带圈足,肩腹部安流口,腹部间安执柄。它盛行于唐中期至宋,在其他朝代也有发现。唐中期的执壶壶流较短,作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五代时壶流与执柄开始加长。宋代变得瘦长,常见作瓜棱形。唐、宋时越窑、长沙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烧制较多。叁 和田玉松鹤延年摆件

该件雕琢的主题是松鹤延年,仙鹤自古以来就被喻为仙禽,而松树则是长青树,寓意延年益寿,大吉大利。

和田玉内涵深邃,不愠不火,雍容不迫,无论放在哪里,都散发出独特魅力。展翅的仙鹤、舞动着优美的羽翼,仙风道骨里透出优雅来,仙鹤祈寿,寿随鹤来。再配上红木的典雅,是一件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身的收藏佳品。肆 明·天顺四年款青花砚

制瓷风格开始趋向淡雅和精致。纹饰风格趋向淡雅,布局疏朗。装饰花纹表现手法宽广,写实或变形的纹样皆有。天顺青花上年号款极少,所见“大明天顺年制”六字两行款的青花小碗,系万历伪托。

署天顺纪年款的青花瓷有两件通体连书波斯文古兰经语的三足筒炉。一件器底内书“天顺年”三字,由著名瓷器鉴定家耿宝昌先生亲自带队前往香港接受,香港收藏家杨永德先生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器口径为16厘米,造型优美,口沿饰回文边饰,器身环写三行波斯文。另一件现藏山西省文物商店,炉身里壁与底心分别书有“天顺七年大同马”和“天顺七年大同马氏书”双重款。所以像这样一件器物,虽然器型较小,但属于难得之器,很有研究把玩的价值。伍 战国·出廓虎形玉璧

本品为春秋战国虎纹出廓璧,直径15厘米,厚0.8厘米,该璧玉质轻微钙化,布满赫红、象牙、水银等三色瑞沁,沁色过渡自然,呈犬牙交错状;璧沿四虎出廓,造型刚毅威猛、璧身饰有云纹、谷纹、扭丝纹三纹组合井然、流畅、饱满。全器望之雄浑大气,为春秋玉璧之罕见精品。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玉璧在中国古代中,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它不仅有祭天的礼器的功能(见《礼天地四方,素面朝天———良渚文化玉璧。》的素璧、《浓墨重彩祭天文———啊,天上的太阳,我心的太阳!》),也有作为葬玉的功能(《罕见的汉代琉璃玄璧———凤凰在烈火中永生!》的玄璧);更有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和用做佩玉美饰功能。所谓佩玉,顾名思义即是人身所佩戴的玉器。这枚出廓虎形玉璧,就是我们的先民为了美化人、美化生活,规范人的行为举止,用玉制作成的装饰之物。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该玉璧上的虎形纹饰,工艺精湛,沁色自然瑰丽,古朴典雅至极,为收藏之佳器,把玩之美品。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玉璧这样一个集“神权、王权、天命”于一体的通天之物,通过搭载象征威严的虎,使人生用玉使人修身养德,生命发出玉德的光辉。死也用玉,重于泰山,泽润后人,受祥云托衬弥漫,永生宇宙!这就是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国玉文化。陆 宋·官窑三足炉

本品为南宋官窑出脊香炉,造型大气、釉面莹润、包浆自然具有典型的宋代皇家气息,是难得一见的宋官窑珍品。

官窑分做两个地方,一为北宋的汴京官窑,一为南宋南迁后高宗在杭州所另立的新窑杭州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然此项分类尚有分歧意见,因为汴京遗址长埋于开封市底下,考古难以挖掘,只能借由古籍记载来推测当时烧窑的情况。根据几本古籍,如明初曹昭《格古论要》、南宋人所写《负暄杂录》以及南宋《坦斋笔衡》所载,官窑的确分作南北两处。

南宋官窑是宋朝迁都临安后,邵成章提举在殿中省修内司按北宋旧制度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称为内窑;后来又在郊坛建立新官窑。修内司郊坛官窑瓷釉有月白、粉青、米黄三色,有冰裂纹,隐纹如鹰爪。

此图为南宋官窑三足出脊香炉。它胎体细润,釉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此物可与汝窑相类。

千多年以来,被举世认为宋瓷是艺术性最高的时代。它通过细致纯熟的工艺,将流畅简练的造型和精光内蕴的釉色和谐统一在一起,代表着八百年前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是南宋时期发达的科技文化真实的写照。由于它产量有限,传世甚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闻名于世。而与南宋官窑的知名度不相适应是关于它近乎零星的史料记载,让今人觉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因此,南宋官窑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一项令人瞩目的重要课题。柒 唐·铜镇墓兽

本品为唐·铜镇墓兽,器型大,纹饰精美,保存完整,尽显盛唐之风。它不仅体现出了当时墓主人的华贵,也体现出了唐代的铸铜工艺的精湛。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周礼》记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说这种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服,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方良亦为危害死者的恶魔,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它们,所以有学者认为,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出“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也有人根据早期镇墓兽头上的双角推测,镇墓兽应与“辟邪”或“灵神”、“士伯”等行关。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捌 清·寿山田黄罗汉雕像

本品为清寿山田黄罗汉雕像,他体型大,工艺精美,人物栩栩如生。如此大的田黄人物摆件,它的价值可想而知。

田黄———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是印章中的极品。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又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故其身价无与伦比。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镌的艺术品,都可以当做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没有再生性的艺术品。

田黄石在历代本来产量极低,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挖掘,到目前为止,已挖掘殆尽。历代挖掘的田黄石能流传至今的,已成为稀世珍品,进入国内外的收藏机构。流散民间的,皆被藏家所珍藏。寿山石制印历史,至少可溯源到晋朝的“零陵太守章”。一般而言,寿山石含大量三氧化二铁,所以色泽显得特别绚美不凡,尤其田黄石更令人爱不释手。寿山石大致可分为田坑、水坑与山坑石三种类别。其中著名的田黄石属田坑石,产于寿山溪边的“水田中”,石质极为温润、绵密、细腻,并具有萝卜纹,有的还带有红筋或红格。田石产地在寿山乡到高山峰之间,分为上中下坂田和溪中搁流田四个区域,产量小,因而相当珍稀难得。田石按色分田黄、红田、白田、灰田和黑田,田黄又分桔皮红、橘皮黄、金黄、枇杷黄、桂花黄、熟粟黄等。田黄因质佳色浓,稀少难得,尊为“石中之帝”,价格极高,早有“一两田黄十两金”之说。玖 叶恭绰自雕像

本品为叶恭绰自雕像,反映了叶恭绰本人对佛学的领悟与释读———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誉虎,号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室名“宣室”。中国广东番禺人。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交通系成员之一。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叶衍兰(兰台)金石、书、画均闻名于时。父叶佩含诗、书、文俱佳。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留日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

叶恭绰在上海时,于上海赫德路佛教净业社的社址“觉园”内,成立“法宝图书馆”,专供佛教学者研究佛学,又成立一所僧校以收容之。僧校成立,定名为“华南佛学院”,叶恭绰与王学仁、黄杰云、楼望缵、林楞真诸居士担任护法董事,支持佛学院的经费。拾 齐家文化·玉琮

本品为齐家文化玉琮,是齐家文化最具代表器物之一。玉琮四面布满纹饰,纹饰反映了当时齐家人劳动生活场景。最难得的是,红山文化的C形龙形象跃然纸上,各个区域文化之间出现共性与联系。C形龙纹饰的出现不仅拉近了两个文化的距离,还拉近了我们对那段历史文化研究距离。玉琮在古代作为礼地之物,反映当时齐家人已经开始了农耕生活,进入了定居的部落生活。

齐家文化是位于相当现今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1923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

齐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