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金缕玉衣”警示古玩鉴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君静远
天价“金缕玉衣”警示古玩鉴定
据《法制晚报》9月5日报道:原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请人用玉片做出两件“古董”: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原故宫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专家,为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的评估。谢根荣最终凭此从银行骗贷10亿元。专家们承认评估时连“古董”罩子都没打开,只围着走了一趟……
如同众多头条新闻一样,该新闻一经发布,引起众人的围观与拍砖……漫骂自是难免,但所谓见微知著,从这里,我们是否能看到古玩市场的些许端倪呢?
笔者认为,该事件可以重新引发人们对古玩市场的思考:
思考一:古玩市场急需呼唤系统的、科学化的鉴定流程
在上述案例中,这些被称为顶级的专家水平及态度是这样的:“主要是靠眼睛看,然后一起商量了一下”(鉴定专家王文祥)、“大家就在玻璃柜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鉴定专家杨伯达)、“这个鉴定是比较随便的算是帮朋友一个忙”(鉴定专家李劲松)、“那种情况下,就是最权威的人说了算”(鉴定专家杨富绪)……古玩的鉴定是一项科学的工作,如果没有科学化的鉴定流程,是不可能真正为古玩市场所信任与依赖,更别说是让投资者放心了。
思考二:规范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合情、合理评估艺术品价格
艺术的价值评价(专家的评估价值)一般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是精神层面,即对文化精神的评价;二是价值层面,即对艺术价值的系统评价;三是作品层面,即对作品的系统评价;四是技术手段层面,即对艺术创作技术、技巧手法进行评价;再有就是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等等。
理论上说,市场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艺术品市场同其它商品市场不同,市场价格与价值有时会偏离太远,只有规范专家的艺术价值评估流程,才有可能合理衡量其价值与价格。
思考三:只有权威机构做出的价值评估才能作为金融融资的标准
在本案例中,让银行方相信谢根荣的原因,是因为有“顶级专家的集体签名”,这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专家的评估价值是否可以直接作为金融融资的标准?如果不行,那什么样机构的评估可以作为“硬通货”的标准?
在古玩价值评估中,再有名的专家,都得借助法人方能给出权威价值评估,也只有权威机构做出来的价值评估,才能作为金融融资参考标准。
思考四:改变专家收入方式,把艺术品的鉴定价格剔除出专家收入的关键指标
按照所谓的市场惯例:古玩的评估费是评估价值的1%到5%。“比如,你的东西可能只值几百块钱,但他告诉你值20万。然后要求你按5%交鉴定费,也就是1万。有些心眼活的人就交了。”一名不愿具名的收藏家告诉笔者,“这样的话,一个不值钱的物件一下子价值20万元,除去交1万元鉴定的费用,卖出后还可以净赚19万。这样的话两方都有便宜,如果没有鉴定师开出的评估报告,你和谁说你的东西值20万,也没人信。”更有甚者,“如果一位名家已经开出了评估报告,其他同行通常不会拍砖,都是听之任之。”如此“不打假”的流行,是古玩界的悲剧。
当专家的评估价值与市场价格成正比时,悖论的产生总是难免的,只有把专家的鉴定工作与专家的收入分离,专家所鉴定的古玩价值不再作为其收入的关键指标,专家的评估价值才有可能相对公正。
思考五:从法制建设入手,从源头上规范古玩市场
法制建设是规范古玩市场的必经之路。
“当前的艺术品市场之所以散乱,究其原因莫不是诚信的缺失。国家将来关于艺术品市场的立法,必须要将诚信原则作为立法的基本思想,法条的设计、艺术品经纪人权利义务的设定、艺术品市场的管理等都要把诚信放在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双舟认为,完善艺术品市场规范甚至可以考虑在司法适用中可以直接引用诚信原则,作为定案依据。
不仅如此,还需要加强对艺术品代理制或经纪人的认识和理解,密切买卖双方市场甚至和艺术家的联系,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艺术品经纪人、代理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而且很容易地了解画廊、拍卖行的性质、优势等,这也是买卖双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达到双赢的较好结果。